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孙喜保 近日,“第一夫人”首次出国访问,所穿所戴、所提所送,无不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不仅捧红了一个国产服装品牌,还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赞誉。
更重要的是,她的这一举动,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高层开始以自身行动支持中国的自有品牌。
毫无疑问,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产品也非常需要这样的支持和代言。长期以来,中国的市场上充斥着国外的品牌,无论是汽车、家电、服装还是其他一些消费品。国外的品牌往往能够占领中国的高端市场,中国自有品牌反而在国内沦为“二等公民”,包括国内的一些公用市场,也多采用国外产品。
以汽车为例,德国的奥迪等品牌汽车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的公车标志。反观其他国家,官方则会率先使用自有品牌汽车。
去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要求制造能显示爱国精神的国产轿车,取代俄高官常用的德国品牌汽车,而他自己也坐上了国产汽车。韩国则是使用国产品牌更为典型的国家,不仅全民使用国产品牌,如若有官员使用国外品牌汽车,还经常会遭到民众的激烈反对和鄙视。
但一个疑问是,中国的自有品牌能否借着高层支持的东风集体走向世界?我们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研发能力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如果说在建国之初,由于发展落后,中国在一些领域确实需要引进国外品牌和产品。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一些品牌产品还具有自己的优势,在一些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海尔、华为,已经在世界市场打拼得风生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工业增长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国需要更多的自有品牌。
但总体来说,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依然不多,大多数中国产品给人的印象仍旧是价低质次的“中国制造”。
仍以汽车产业为例,虽然中国经历了汽车发展的黄金十年,汽车产销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依旧落后很多。比如,最主要的发动机、底盘,与德国、日本等先进的汽车国家相比,我们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不高。
去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断言,“粗制滥造,糟糕得不得了,若没有国家关税保护,很难生存下去。”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产品赶不上来。
其实,以我们的邻国韩国为例,韩国汽车在20多年前起步时也面临着缺少核心技术、基础薄弱的困难,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韩国汽车已经开始逐渐取代日本的品牌,质量和美誉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韩国的三星电子,也同样走出了一条从模仿到创新再到领先的道路。20多年前,三星也给人以质量差、价格低的地摊货形象,但如今在手机、面板等领域,三星大有超越苹果之势。
记者曾采访一汽集团一名多年从事汽车研发的技术人员,他告诉记者,韩国人正是依靠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才创造了汽车业的奇迹。在这方面,中国汽车界还有差距。
当然,有关部门对国产品牌的支持不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好的信号是,近日有消息称,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和中央部委正大批量采购红旗H7轿车,这让国产汽车很振奋。
“打铁还要自身硬”,除了高层的支持,更需要的还是自身的质量。
否则,若是质量不过关,经营管理不善,即便走向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走得太远。不久前,国内运动品牌老大李宁公司公布其2012年业绩,亏损近20亿元,其国际化策略也宣布彻底失败。
就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李宁还作为火炬手点燃了鸟巢上空的主火炬,李宁产品也在2009年盛极一时。但因经营不善,产品质量无法跟耐克、阿迪达斯相比,李宁败下阵来,正经历关店、亏损阵痛。
国产奶粉品牌也备令中国消费者纠结。国产奶粉屡屡出现丑闻,中国消费者只能被迫想方设法购买国外品牌。
再回到服装行业,中国的丝绸曾经在古代盛极一时,古丝绸之路留下了悠久的文化。目前国内服装业虽不乏知名品牌,但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多数企业依旧靠模仿国际大牌,缺少自己的设计。如何摆脱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成为摆在中国服装品牌面前的最大障碍。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更多需要消费拉动的阶段,中国也需要更多的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国产品牌真的准备好了吗?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