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60年代初,我家隔壁住着一个名叫“兔儿爷”的中年人,姓牛。看他高高的个儿,文诌诌的,戴幅金丝眼镜,见人就笑,怎么也不像个整天挑担买菜的主儿,倒像个教书先生。令人不解的是,邻居从不叫他的姓,而是喊他兔儿爷。据说,不喊他兔儿爷,他就不高兴,于是,大伙儿只好这样叫。喊他“兔儿爷”,因为他属兔,恰好我也属兔,兔儿爷整大我两旬。他说他的儿子也属兔,与我同岁。
兔儿爷的身世很神秘。一次在饭桌上听父亲说,兔儿爷出身满族,正儿八经的镶黄旗。父亲还说了他的姓,四个字,我没记住,大概姓什么“牛骨头子”啥的。至于怎么跑到我们这个穷地方这里来的,父亲不说,我也就懒得问。不过对于这个“姓”,我很好奇,就追问:“怎么还有姓‘牛骨头’的?”父亲正色道:“小孩子不要瞎说!人家姓‘钮祜鲁氏’,就像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一样,听说是满清皇亲的后代呢。”管他兔儿爷到底姓啥呢,没有人去费那个洋劲去刨根问底,光知道这个人挺和善,有意思,也就不问他到底姓牛骨头还是猪蹄子。
那时正处在生活困难时期,家家都在饿肚子。一天放学以后,我们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都趴在兔儿爷家的大树下做作业。9月份了,天黑得早,作业还未写完,就基本上看不清楚书上的字,大家的肚子也早就饿得咕咕叫了。正在这时,兔儿爷笑呵呵地为我们送来一片光明,只见我们的“小桌子”上(哪里是什么桌子,其实就是吃饭的破案板)每人面前都出现了一个用白面粉蒸的、中间凹下去,里面倒上油,再用一根棉花绳子作灯捻的“小兔子”面灯。兔儿爷乐呵呵地说:“孩子们,写完作业,正好熬完灯里面的油,你们就把面兔子吃了,兔儿爷提前给你们过中秋节了。”
那时的面粉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供给制,十分稀罕,大人每月连糙米加杂粮才27斤半,几斤白面平时更是舍不得吃,只有过年时才能像模像样地包一顿饺子。兔儿爷是个斯文人,口粮也不富裕,可是他却喜欢瞎捯饬。逢年过节,他的笼屉里经常出现用面粉蒸制的小兔子、小老虎、小蛇之类的面食灯等玩具。这些好玩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慰劳我们的。
70年代中期,我从农村返城后,发现兔儿爷早已搬家了。不仅老兔子不见了,他家那个小兔子也不见了。见不到他们,我这个小兔子心里十分难受,便向父亲问三问四。父亲说,兔儿爷一家回北京了,人家本来就是北京的老户,因牵扯许多所谓的历史“问题”,被划为“牛鬼蛇神”“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发配此地。我说,怪不得他姓“牛”,原来是个牛鬼蛇神。父亲说,别胡扯!老牛是个好人。此后再问什么,父亲都不吱声了,原来父亲与兔儿爷是好朋友,处处护着他呢。不过,我还是非常的想念那个从不知发愁的兔儿爷。
1996年国庆节前夕,我到北京开会,父亲给我一个地址,说是能给我一个惊喜。会议空闲,我找到了位于前门大街附近的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推门进去,看见一个白发老人正在兴致勃勃的倒鼓面食,走近一看,正是多年前我曾仔细把玩,细细品尝的兔子灯。兔儿爷看到我,先是一惊,接着,他大声地喊道:“嘿!小兔崽子,你怎么找到这里来了,老兔子可想死你了!”看他那个高兴劲,可想老人这些年来并未忘记他与我们相处的日子。我拿出父亲给的地址,兔儿爷一看,眼睛顿时模糊了。
我曾经听父亲说过,兔儿爷原先在京都是一个守法的丝绸商人。他因是清朝官员的后代,随着几次运动,被革了命,一家人都被赶出京城,下放到我们那个贫穷的小城市。为了生计,什么都不会干的他为了糊口,只好弄了一副担子偷偷捣鼓点青菜,走街遛巷去卖,生活十分清苦。兔儿爷大方,人缘好,因为父亲也是老北京,所以老弟俩聊起来很对脾气。后来,父亲又帮他在我家附近租了一间平房,两人走得更近了。1967年,正值文革高潮,全国到处都在忙着“破四旧”、批斗“牛鬼蛇神”。一天,从北京呼啦啦跑来了几个“红卫兵”,喊着革命口号要抄兔儿爷的家。要不是当时还未下台的父亲领着十几个戴“造反队”袖标的工人挡驾,兔儿爷还真倒了大霉了。
兔儿爷说,回北京后,他一直与父亲保持联系,也十分想念和感谢曾经保护过他的父亲和我们一家人。如今,他已在家安度晚年。老人说,文革结束后,政府按照政策返还了他的四合院,和我一个属相的小兔子也成了国家干部,他说,小兔子也经常念叨我们一家。
那年的中秋节,我是在北京兔儿爷家度过的。晚上赏月的时候,兔儿爷端出他自制的兔子灯,我们围坐在桂花树下,共同回忆当年那幸福且又恐怖的岁月,喝酒喝到高兴时,兔儿爷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起当年我父亲当年如何大义凛然,带人保护他们一家的事。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三只老少兔子整整聊了一夜。
去年的中秋节,月儿格外明朗,已近90岁的兔儿爷通过他那个小兔儿爷的视频与我“见面”网聊。可惜,我的父亲已经作古,两个老兄弟已无法再见最后一面,这令兔儿爷嘘唏了半天。
不过,我与兔儿爷有约:2013年,我这个小兔子要带上我家的“小小兔子”到北京陪老人过中秋;如果老人身体状况允许,我还要接老人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赏月叙旧,临行前,我再三强调:到时候,老兔儿爷和小兔儿爷,还有“小小兔儿爷”都要来,一个也不许落下。(滕福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