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世界各地华人彼此认同的标志,也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逝去,甚至到逝去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回首过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古人为了摆脱不幸才让我们用那些虚拟的、无法企及的和无法验证的想象鬼神即丧葬习俗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去安慰逝去的亲人,而本质上也在安慰活着的人。应当说习俗存在至今都有其主客观上满足需要的一面,国家几年前将清明节作为法定祭祀亲人的假日,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俗人文化的重视,作为一个国家如何引导人们理性祭祀先人,用科学、文明的祭祀方式将民俗祭祀发展成增强亲人凝聚力,社会和谐的氛围很重要。而从今天的重丧习俗另一方面来看,修建豪华墓地,争相攀比祭祀规模消费的现象很严重,个别地区发展到毁坏山林、良田修建墓地的现象越演越烈,甚至影响到活着人的生存,这当然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对丧葬习俗除了顺其自然的变异之外,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这一点很重要的。图为笔者参加一次朋友乡下民俗祭祀活动中用佳能G11数码相机抓拍的祭祀场景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