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18|回复: 1

新机制可缓解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

发表于 2013-4-7 15:12: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直以来,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观点在大众中间颇有市场,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海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指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众对于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误解。

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质疑国内油价根源在于市场竞争不足

郭海涛指出,之前油价调整周期为22个工作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国际油价上涨,我们虽然也跟随上涨,但是政府要综合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油价对物价的影响,以及对一些重要国民经济行业成本的冲击,因此上涨幅度并没有国际油价上涨幅度那么高,比如国际油价涨10%,国内成品油可能涨6%或7%,政府实际调了3%或4%。由于国内油价上调幅度不到位,当国际油价下降的时候,为了弥补前期未调整到位的差额,下降的幅度相对小一点,为前期做一个平滑。这样,可能在很多民众看来,就是这么一个结果:国际油价涨的时候,我们也涨了,但是国际油价跌的时候,好像我们油价的下跌幅度没有那么大。

郭海涛表示,民众对我们成品油价格涨跌存在质疑,其实更深层次地讲,主要关注的是市场竞争性问题。从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来讲,企业、老百姓都比较容易接受通过竞争机制形成价格。而政府参照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调整再去制定价格时,虽然有一定好处,但是毕竟国际油价的涨跌反应的是一种总体情况,跟中国的供需情况还是有些差别,所以国内市场竞争性相对弱,导致价格不是那么十分科学,也有一定关系的。

新机制实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郭海涛强调,中国成品油价格的改革是渐进式的。现在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工作日,取消了4%的调价幅度限制,这个过程其实都是有进步的,定价价值的合理性质在不断趋于科学。但是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之后,滞后期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多多少少依然是存在的。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供需形势跟国外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美国的冬季取暖用油特别多的时候,就会推高油价,国内可能并不是用油高峰,却要根据国际油价的涨跌波动,而我们需求旺盛的时候,依然要涨价,郭海涛表示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我们挂靠国外油价的定价机制造成的。

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2009年油价相对低了一些,2010年、2011年、2012年总体的经济形势并不是很好,但是油价还维持在很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我们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变,对国际油价的变动更敏感,又取消了4%的调价幅度限制,那么可能会面临一个新问题:如果油价跌了,民众可能会感到欣慰,但是如果涨得很多,可能会引起民众的不理解,从而引发另一种质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承受跟国际上同样高的油价成本?

郭海涛表示,原油进口到岸的价格是确定的,谁都调整不了,因此,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而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应该诉诸于让市场需求形成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价格。(文稿整理\中国网 毅 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7 16:22:55 | 查看全部
打破垄断,看看啥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