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能让创新项目“烂尾”
■杨 明
创新项目其实就像一个完整的工程,从构思设计到可行性调研,从前期准备到正式实施,从通过评定再到投入运行,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是一项完整的创新。但在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虎头蛇尾的“烂尾”创新,这些创新项目的想法和理论,甚至其实用性都能行得通,却就是不能投入到日常生产,那到底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是什么让创新搁浅?带着此问题,笔者采访了管道四公司CPP415机组员工。
技术员牛志勇道出了他创新中遇到的尴尬:“我们每天与设备打交道,设备的不合理、不人性化操作会降低施工效率,于是搞点改造创新也是兵家常事。但有时候对设备较大的改造需要费用多,而我们工程处又没有独立核算主体,科研经费只能向公司申请,而申请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公司出于全局考虑暂不审批,这种情况多了,就会打消我们的创新念头。”
“另外我们的设备多数是内部租赁过来的,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改造权,具体创新实施还得需要租赁方来搞,导致创新主体和实施主体不统一。有的创新对施工有利而对租赁方来说却是投入,是不是有推广效果谁也不敢担保。比如自己没有锻造技术必须找外部有资质的车间加工,具体实施起来比较难,所以创新想法如何实施就成了问题。”
笔者认为还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有的员工将创新成果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台阶,只注重短平快见效迅速的项目,对一些投入大、目标长远的创新却没有耐心和兴趣。还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一两个人在搞,一群人等着排队挂名搭便车。有个别创新者一味追求创新项目的发布,至于其如何推广到生产中却不关注,使创新工作变了味。
所以,让创新成为班组职工的职业能力,就先要求真务实打造班组的创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