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11|回复: 4

[深圳新闻] 源头到龙头 深圳水质大追踪

发表于 2013-4-16 09:07: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051220413.jpg

一方是来自市水务局公布的水质公报:深圳水务网3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市46个水厂出厂水水样以及75个管网水水样抽检合格率都是100%。事实上,从去年8月至今,水质公报中所有抽检水样的合格率全是100%。

  另一方是来自居民小区的抱怨:水质泛黄,有异味。莲花北村管理处的刘文博向记者转达了居民的投诉。“天气晴热的时候水质稍好一些,一下大雨,水质马上就不行了。”坂田下雪商业街的林先生说:“自来水在桶里沉淀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杂质。”

  深圳市水务集团总工程师张金松说:“水务集团旗下的所有的出厂水,无论是深度处理的,还是普通处理的,都达到了新国标的106项标准。”

  市水务局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深圳水质总体上很好,大家投诉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二次污染的环节,近期将出台具体的小区旧管改造方案,二次污染很快将不是问题。

  201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1号文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2013年2月,深圳市政府公布了111项2013年民生实事,启动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名列其中。

  近日,记者调查多个小区、水厂,同时采访了市水务局、水务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试图还原深圳自来水供水链条的真实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9:07:52 | 查看全部
原水七成以上来自东江

  调查之水源

  或许很多市民并不知道,深圳一直都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由于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深圳本地水资源供给多年来严重不足,七成以上的用水都靠市外引入。

  根据市水务局的数据,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5条,而库容超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只有12座,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低于世界水危机标准。

  深圳水务集团总工程师张金松告诉记者,深圳的水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地的水库;另一个是客水,主要来自东江。东江水又由两个工程引水而来,一是东深供水工程,由粤港集团负责;另一是东部水源工程,由深圳市管理。

  “虽然深圳有171宗水库,但全市70%以上用水都来自东江。171宗水库中大部分的积水面积都很小,虽然深圳降雨量不少,但仍然解决不了供水问题。”张金松告诉记者。

  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根据市水务局和市水务集团相关人士的说法,在不到30%的本地蓄水中,“供给特区内的仅占2%左右,绝大多数是供给关外。”

  原特区内外的水质差异是否与水源不同有关?水质专家否定了这个观点:“无论深圳水库里的东江水,还是小水库蓄水,最初都是降雨、山泉水,还有一些河流水汇集而成,从源头上来讲,应该是差不多的。”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的外引水与香港一样都是东江水,“取水口是水质较好的东江上游,监管也一点不敢马虎”。并且,由于深圳各水库仅靠本地蓄水远远不够,东江水与本地蓄水在各个水库中都有存在,“并不存在有的水库完全是本地水,有的完全是东江水。”

  资料显示,1999年东江流域的深圳水库年建立了生物硝化以进一步净化水质,甚至调走了一条污染比较严重的石马河,保证没有污水流入深圳水库。为了保证水质稳定,还在水库周边设立了“拉网式”的视频监控点,24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出在水库、水厂等蓄水、供水设施上。”这位专家告诉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9:08:14 | 查看全部
 多数村级水厂设施趋于老化

  调查之水厂

  根据记者的统计,自今年1月1日到4月9日,市水务局收到的网上投诉总计96宗,85%来自原特区外地区,而在原特区外的这些投诉里,60%以上为水质问题投诉。

  “我家住在一楼,即使是这样,晚上洗澡的时候水也极其微弱。一、二楼勉强有水;三楼以上如果不用抽水机,几乎就得天天断水。”坪地坪西社区的祖先生抱怨道,“水质也不好,经常发黄,有时候还可以看到铁锈。”

  记者走访了原特区外的几个社区,基本都有类似的问题:水太脏、水压低。

  在一条来自龙岗民治片区水质投诉的回复中,市水务局点出了问题症结所在:“民治片区由民治村自建水厂负责供水。目前我市尚存在一些由原行政村或自然村集体经济自建的自来水厂,这些小水厂供水的水质、水量保障性较低。”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特殊的特区内外二元化管理体制使得原特区内外的供水系统长期以来相对独立。村级水厂是政府当年鼓励各村兴建的,曾经为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现在看来,部分水厂的设施和管理已趋于老化和落后,未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与之相反,掌握着原特区内大部分供水服务的深圳水务集团,则在监测、处理工艺上走在全国前列。该集团总工程师张金松告诉记者,从他1997年来到水务集团以来,“每一年都在改进工艺,长期的努力才使深圳水务集团所属各水厂的水质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与部署下,2007年以来深圳水务集团已经先后整合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莲塘、蛇口等区域的供水资源,原特区内外水质、服务等的一体化早已在推进之中。”

  不过,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村级水厂的整合确实遇到一些问题,最大的阻力来自资产梳理。”

  早在2008年,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供水管网建设投资和维护管理的意见》,已经明确原特区外旧村供水管网改造由市、区政府及区内供水企业按照1:1:1的比例承担改造资金。

  市水务局的负责人对村级水厂的整合比较乐观:“整体来说,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宝安、龙华都有所推进,市民喝到放心水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不过他也表示,“需要兼顾各方利益,这需要一个过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查振祥认为,由政府或企业直接和村里谈必然会带来争论,应该委托有评估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来进行村级水厂的资产评估。

  “在水厂建筑造价方面,可以由建筑工程造价相关的评估机构进行,而在村级水厂盈利上,则可由评估收益的机构进行,对两个机构合作进行评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9:08:34 | 查看全部
“最后一公里”二次污染严重

  调查之管网

  原特区外的村级水厂亟待整合,但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因素影响着深圳的自来水:老旧管网带来的二次污染。对供水企业、水务局及水质专家来说,无论是在关内还是关外,这才是深圳自来水目前的瓶颈所在。

  深圳水务集团水管网业务副经理尹学康告诉记者:“国内自来水水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源污染、水厂设备老化、主干管网污染等,深圳大多解决得很好。”

  “市政管道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投入,没有太大的问题。”尹学康说,“主要的问题是小区管道,尤其是2000年以前建的小区,使用的基本都是灰口铸铁管和镀锌管,年代久远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对深圳来讲,自来水的“最后一公里”是最大的污染源。自来水从水厂经市政管网进入小区管道,再从水表到水箱、水泵、各户家中,这些“内部供水管网材质差且使用年限已久,管材内部多已严重锈蚀,直接影响供水水质。”市水务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莲花北村管理处的刘文博坦言:“我们小区的房子大多是1995年左右建成,从主管到水表用的是灰口铸铁管,从建成至今已有19年,从未进行过更新,而灰口铸铁管的最长使用年限也就是20年。”

  刘文博告诉记者:“莲花北村有2/3的用户自己出资把水表到家中的管道改造了,水质就变好很多,但这治标不治本。”

  而与莲花北村同属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梅林一村,则已经进行了改造。小区设立了二级处理站来净化自来水,然后通过独立的管道送到每家每户。“两个小区用的自来水来自的水厂一样,但是用户端的水质确实不同。”刘文博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旧管改造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责任不明确。”政府投资或是由企业承担其实都没有问题,但一定要定好协议、标准化措施,最怕的就是“谁都不愿管”或是“哪里投诉多,就管哪里。”

  刘文博对此就很疑惑:“从水表到住户家里的管道,我们可以说是属于业主自己负责的范围,但是小区的管道到底该谁管?”

  根据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第72条的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因此,最终用户水表以外的小区内供水管网的产权归全体业主共有。但是,“物权法颁布之前即2000年之前的这部分管道到底由谁负责?”刘文博问。

  来自供水企业的意见是,由政府出资应该是最合适的方法:“见效最快,财政拿出的钱立刻可以实施,也不会对水价造成冲击,企业的话,肯定会有成本、利润的考虑。”

  事实上,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局已经形成了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的方案,已正式向常委会提交方案进行审议,而方案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由政府拨款18.6亿元,分5年投入来对深圳的小区旧管进行改造。

  “这个工作方案很快就会出台,”这位负责人表示,“有关资金的落实情况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以前存在的问题,随着资金落实、责任明确,肯定能得到解决。”

  根据这位负责人的说法,这个方案确定旧管改造工程将以市区政府为主,政府投入80%,供水企业出10%,用户出10%,平摊到每个用户大概是200元。而此前,莲花北村的居民自费更换水表到家中的管道需要花1000元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09:09:02 | 查看全部
■聚焦

  优质水离我们有多远?

  除了管网改造计划之外,已有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是各级政府在工作计划中水质达标后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深度处理工艺打造优质水

  深度处理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为传统的,臭氧加生物活性炭的技术,臭氧的作用是使有机物被氧化,活性炭作用则是吸附,并帮助一些微生物降解。另一种技术则出现较晚,即活性炭加超滤膜技术,这种技术对用地要求低,但资金投入则会更高。

  然而记者发现,早在多年以前,深圳市政府就已公开表示特区内水质绝大多数都已达标甚至领先于全国水平。但时至今日,深圳拥有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只有两座半,还有一座正在改造当中。

  张金松告诉记者,特区内的水厂中,只有梅林水厂和笔架山水厂在2005和2006年分别完成了深度处理的改造,但那时的改造还主要是“为了改善水质,使水质达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东深引水工程,东部工程还没建好,那时候东深的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的,原有的河道如石马河带来了很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当时东深供水公司建了一个预处理站,水质依然不行。”张金松说,“原水的氨氮高,藻类含量也很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考虑上深度处理工艺。”

  “深度处理,是要解决常规处理很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浊度指标,是常规处理要解决的问题。而深度处理解决的主要是有机污染,它关注的是看不到的污染,微污染,一些微量、致癌致畸变的物质。” 张金松说。

  用地和资金是“拦路虎”

  既然如此,为何不在所有水厂都上深度处理工艺?

  在张金松看来,“必须上深度处理”与“上深度处理更好”,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一个地方的水源,如果污染严重,检测超标,并且属于常规处理无法解决的,那就一定要上深度处理,这是必须的。”

  “但就深圳的情况来看,新国标的106项检测,无论是有深度处理工艺还是只有常规处理的水厂,出厂水质都是达标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要为水厂上深度处理工艺,就不得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用地,一是资金。

  “梅林水厂当时最有条件,因为它本就是按照90万的处理量预留的用地。”张金松告诉记者,最早尝试深度处理其实是东湖水厂,“当时我们为了解决消毒副产物问题,上了臭氧预处理的工艺,相当于深度处理做了一半。后面一半停了下来,因为用地实在是不够。”

  若要在用地紧张的水厂使用深度处理的工艺,则就得使用“活性炭加超滤膜的处理方式”,张金松告诉记者,“这种工艺成本比臭氧活性炭的传统深度处理工艺要高不少。”正在改造中的沙头角水厂就使用了这种工艺,光这一座小小的水厂升级就花去了5000万元。

  “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价格成本的机制不顺。大的投资下去了,将来投资的折旧,包括成本的收回,都不通畅,对继续上马深度处理的制约很大。”张金松告诉记者。

  “对中外合资企业来说,股东方一直只有很低的回报,他们的投资现在是负值,抵不上它的银行利息。在这种情况下,还继续扩大投资,股东肯定会有看法。”

  业内人士也指出,特区内的水价调整比较滞后。按照城市供水条例,对于供水企业,它的净资产回报需有一定的规定。然而水价的调整,一方面从程序上很复杂,另一方面又因如大运、特区30周年等活动而滞后。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 蒋桓伯 策划/统筹:吕冰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