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7 20:46:15
|
查看全部
质疑一
龙华新区拥堵区域主要集中在梅林关所在的民治片区,以及老龙华镇所在的商贸区域,而拟新建有轨电车的龙华新区管委会为中心的所在片区,人口密度不大,其近期交通完全可以依靠道路改造、整合公交资源实现整体改善。
回应:有轨电车主要用于缓解清湖站以北观澜片区的交通状况,相比于梅林关及龙华老城区,虽然这里的人口密度要小,但由于4号线三期未开通,观澜部分地区至中心区的大量客流,只能选择乘坐公交至清湖站换乘4号线的方式。
另外,观澜区域大河路交通拥堵严重。有轨电车今后将作为龙华北部的主要骨干交通线路,其主要功能是输送沿线客流与4号线接驳,打通北部观澜区域与市区的连接通道。民治片区以及龙华老城区等,暂不在此次有轨电车建设方案中。
质疑二
据深圳市总体轨道交通修编规划,有轨电车覆盖片区,西有4号线北延段通过,东有16号线支线通过,并在观澜中心联通,两条线都传出提前兴建的消息,完全能满足该片区远期交通发展需要。有轨电车项目是否有重复建设之嫌?
回应:规划中的4号线北延段(清湖站-观澜中心站),在观澜地区呈南北走向,一直沿观澜大道至本站终点站观澜中心站,与规划13号线、16号线换乘。不过,北延工程未纳入《深圳市近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和13号线、16号线一样,暂时都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也就是说,目前,龙华新区北部的观澜老城区和观澜河两岸区域,近期内都不会有轨道交通相连,但是这一片区客流较大,沿线的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大和路机荷高速至环观南路段,急需缓解交通压力,目前通过建设有轨电车,是较为经济、高效的解决办法。
质疑三
据初步公告的线位来看,目前这个有轨电车的线位走向是与地铁4号线延长段基本上并行布局的,试问这样规划有何意义?4号线延长线建成后,这条有轨电车线路岂不是要作废了?是否造成资源浪费?
回应:4号线沿和平路-观澜大道铺设,而有轨电车沿着梅龙路-大和路-环观中路铺设,两者并行但覆盖范围不重复。除梅龙路部分路段二者相距500米以外,其他相聚都在1000米以上。两线与观澜中心区呈“X”型交叉,4号线沿观澜大道向东铺设,有轨电车未来向北延伸,服务4号线未覆盖的龙华汽车站和富士康工业园区,二者共同对观澜地区形成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因而不存在重复建设。
远期,有轨电车多条线路将形成对地铁4号线的多点喂给。并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线网的加密线。龙华新区北部将形成4号线与有轨电车线共存的局面,4号线作为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方式,承担了来自中心城区、平湖等方向来的客流,兼顾了部分沿线地区。但是由于其站点间距较大,不能紧密覆盖沿线地区,有轨电车站点布设灵活,站间距较短,可以直接覆盖4号线未覆盖的相关区域,保障了龙华新区中央服务轴东部地区战略发展的实现。
质疑四
未来将启动的4号线北延段工程和现在的有轨电车项目,都紧紧围绕需要加强治理、且拟打造为绿色长廊的观澜河景观河段区域,不管是高架还是占用地面资源,叠加建设效应会否对区域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回应:有轨电车系统具有快捷、安全、环保等特点,但列车运行会给沿线区域带来一定的噪声和震动影响,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间环境影响和运营期间环境影响。
期间,我们会按照国家标准及之前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进行噪声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控制等。比如:采用无缝长轨,铺设无缝线路,将车辆场合停车场选在非环境敏感区,以达到减震减噪效果;污水处理及污染物的排放,均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等。
对长期生态环境的影响,只要施工期采取严格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营造生态化的景观绿化工程,则本项目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
质疑五
包括此项工程在内,几大轨道工程长时间占用现有道路施工带来的连环拥堵因素,拆迁带来的不确定因素,项目本身能否达至相应的客运效能,以及对道路资源侵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否有过精确研究?
回应:龙华新区有轨电车主要沿清龙路、梅龙路、大和路、人民路、环观中路、平安路、环观南路敷设。其中清龙路、梅龙路、大和路和环观南路为现状道路,有轨电车路基及车站设置于道路中部,施工期间需占用部分道路资源,对上述几条道路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会出台交通纾解方案,特别是施工时有大量工程材料需要运输,要占用现状道路,会事先与交管部门协商确定运输路线和事件,将其对现状交通的干扰降到最低。
拆迁方面,根据原规划方案,有轨电车线路涉及总拆迁面积56992.9平方米,为了减低拆迁难度,减少拆迁成本,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我们组织工可设计单位和办事处工作人员对拆迁区域实地勘察研究,合理微调了部分线路,使拆迁量降低至19651.87平方米,减少拆迁面积37341.03平方米,初步估算,节约拆迁资金约1亿元。
对于建成后的客流预计,初期有轨电车预计总客流量3.92万人次/日,其中主线客流的客流量为3.19万人次/日,支线为0.73万人次/日;近期全日客流8.75万人次/日;远期全日客流为13.2万人次/日。线路走向基本吻合了龙华新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轴向,显现具备较丰富的客源,随着该工程逐步建设和沿线用地不断开发,其诱增客流还将不断增加,逐步成为龙华新区公共交通中一条骨干线路。
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