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7|回复: 2

复旦投毒案的悲剧为何发生?

发表于 2013-4-18 11:12: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张玉胜


    据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消息,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点23分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该校一医科在读研究生病重入院,警方介入后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基本认定同寝室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林某现已被刑事拘留。

    尽管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尚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但某教授事后在实验室门口贴出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十个大字,却道出了人们对此次事件的惋惜与疑问。同为同龄室友,何以有如此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


    据报道,受害学生黄洋在不久前的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名的好成绩。据此,有人猜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可能缘于由妒生恨。尽管“嫉妒”说只是坊间传言,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实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反思。正如该校吴教授所言,“这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医学生应该是社会上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他认为,应该吸取教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其实,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何止医学生。尽管大学生从年龄上已步入成年,但其心智发育未必有社会成年人的成熟与完善,拿着毕业证,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只是代表了大学学业的完成,在怎样做人、如何处世的社会教育方面,未必达到了“毕业”的合格标准。只有高智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会的危险品。


    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压力山大”该如何排解,的确考验着我们大学人文教育。


    诚然,在当下全国的各大高校都有专门排遣学生心结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种滞后和被动的疏导,其效果未必理想。学生不愿主动登门,老师又懒于沉下心开导,往往导致大学心理调节机制形同虚设。倘若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或许会让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而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更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导作用。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所言:“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这样即使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遭到挫败也会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平衡。”


    从清华女生铊中毒案件,到这起骇人听闻的悲剧,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投毒案屡屡上演,人们急切呼唤:我们的校园心理“牧羊人”在哪里?

来源: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13:46 | 查看全部
复旦投毒案的痛与惑

在公安部门没有公布依法侦查和审讯结果之前,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案的真相,其实还是个谜。

  这一极端事件,受到媒体和网友的高度关注。像以往发生的许多热点事件一样,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描述与议论。救治黄洋的医院与他曾就读的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闻风而动的媒体人守候、探访的身影。受制于案件审理的规律或规定,公安部门没有响应要求发布信息,大学方面也是以最简洁的方式,发布了两则公告。无法连接因果的媒体便八仙过海般自己动手搜索细节、揣测真相,哪怕只是无法核实的匿名网帖也要速速转发、落地——因为必须说些什么,多等待一分一秒都是煎熬。这是网络时代带来的争夺、压力和强烈的焦灼感。

  对速度的追求与竞争,若超过一定限度,很容易变成“危险驾驶”。这样说,不只是因为新闻。

  人们关注黄洋事件,容易理解。如果林某投毒属实,那么这一事件毁灭的,将是两个风华正茂的高学历人才,以及他们背后原本满怀期待的父母家人。已有的材料显示,黄洋与林某,都是各自专业中颇为优秀的佼佼者,作为名校医科研究生,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加上十余载基础教育,不论是国家、家庭还是他们本人,都付出不小代价,将成才而遽失,世间从此又多两个失独家庭,一念及此,谁能不痛心!

  人们疑惑难释: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怎样扭曲的心态,才会令一个研究生做出对室友投毒之举?而我宁愿相信,那是年轻人没有按住心底魔鬼、不考虑后果的一时冲动和失算意外,是小概率却总会有的一类极端个案,不需要动辄上升到“中国教育的失败”或者“医疗水平与费用”“瞒报”一类高度。

  如果真要从黄洋的不幸个案中检讨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那大概不是什么专业性的“关注学生心理”,而是在更大范围内的人文教育的荒芜与缺失。该指责的不只是大学,而是涵盖整个漫长的儿童、青少年至青年期,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哪一环都有份儿。

  一味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大剂量灌输,轻忽人文教育的做法,今天依然普遍。而这正让许多孩子成长期里,可以养成积极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富营养土”变得无比稀薄。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在竞争的压力下一路飞奔,其实很容易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意外折了羽翼。如此事例,并不在少数。不能反思与改变及此,而以工具心态说青少年心理学、人格养成,怕只是空谈。 (姜泓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08:14:1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