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8|回复: 5

[话题探讨] [正方]“道德缺血”,得用罚单药方来治治

发表于 2013-4-19 06:54: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道德缺血”,得用罚单药方来治治

        近日,北京等地交管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开展整治行动,带头闯红灯的行人将面临罚款,北京罚款10元,四川将行人闯红灯罚款提高至50元,西安提高至20元。对于拒不服从纠正、妨碍民警执行公务甚至有袭警行为的人员,将依法严肃处理。(人民网4月12日)
行人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每天出行见文明,这些连小孩子都懂的交通法规,为什么我们成年人还难以做到呢?看到红灯亮起,不顾川流不息的车辆,非得要闯红灯。有人曾为闯红灯付出过血的代价,甚至有人还因此丢掉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常说:闯红灯有风险、有危险,可就是有人执迷不悟,究其原因,还是侥幸心理作崇,无视交通法律法规。尤其是在过去闯红灯时,即便抓到了,顶多也只是批评教育了事。违章者没有丝毫损失和损伤,遇到下回过马路时,他们还是外甥提灯笼——照旧(舅)。行人闯红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众心理、捷径心理、侥幸心理,别人闯红灯,我也跟着闯,警察要抓要罚看到人多就奈何不了了,这叫法不责众嘛。
        其实,从人性化管理角度上讲,长期以来各地对于闯红灯的行人还是比较姑息迁就的,没有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有的只是口头教育,但是,正是因为相关部门在制度上过于心慈手软,才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愈演愈烈,以至于需要动用经济处罚。
        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来看,时下又是一个社会公德“退步”的时代,面对生活的纷扰,许多人的“社会公德防线”不断后撤,乃至不少人已经渐显出“社会公德缺血”的症状。仅武汉为例:据《武汉晚报》报道,武汉江岸区解放小学的43名小学生,专门“蹲守”路口盯“闯红灯”,而8日出炉的调查报告结果令人惊讶:半小时内最多有178名行人闯红灯,而电动车和自行车闯红灯更吓人。经过统计,孩子们发现,早高峰时半小时内,行人闯红灯157人,非机动车闯红灯340人(共497人,为三个时段中最多人数);中午的半小时,行人闯红灯154人,非机动车闯红灯229人;晚高峰半小时,行人闯红灯178人,非机动车闯红灯286人。
        因此,笔者认为,解决社会公德问题的关键,便是从根本上、基础上改善人们遵纪守规的文化氛围。因为社会公德的养成,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训练的过程,是一个被文化同化的过程,是一种漫长、广泛而深刻的熏陶。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阅读、认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感悟别人的所为,开始承认并遵循一些公认的价值观,开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由此逐渐形成对一些行为的羞耻感。
笔者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对行人乱闯红灯已经开始采取开罚单、或是在媒体上进行曝光,这就足以起到了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让再想闯红灯者要好好掂量掂量。相信这些遇过处罚的人今后一定会有所收敛,甚至逐渐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了。好的习惯就如同纺纱一样,慢慢地越缠绕越多,进而就会积聚出社会上更多的“正能量”。
其实,社会公德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德性。但并不是说法律 对道德的没落就无可奈何。如果道德上的付出得到社会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认可,那么道德付出就很容易从个体性行为衍变成群体性行为,反之亦然。诚哉斯言:毕竟现在处在商品时代,道德没有办法游离在经济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缺血”还得用经济罚单这个药方来治治是大有裨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07:47:51 | 查看全部
   见解独到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08:26:03 | 查看全部
学习张老师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11:41:39 | 查看全部
“道德缺血”还得用经济罚单这个药方来治治是大有裨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18:43:22 | 查看全部
得好好治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0 11:56:41 | 查看全部
题目很吸引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