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曾听别人说过,人的一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后来想,可能是一种缘份,也可以说是命运。没想到自己这一辈子真是与矿山相伴,并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从出生开始,并贯穿一生。
我出生在甘肃一个偏僻的矿区——山丹煤矿,一个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塞上矿区。1952年先由一个英国人培黎开采,最后又由山丹矿务局继续发展建设,最后建设成一个有一万多人的矿区。那时记得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小山般的煤堆,那一块一块的煤炭,在阳光的照耀下亮光闪闪,苑如一块块黑色的宝石。这也成了当时我们那特有的一道景观。每当做饭前都要先把大块的煤用锤头砸成核桃般大小的块炭,然后去烧炉火。那时大人们每日忙碌着为生计奔波,年纪尚小的我也偶尔拿起锤头砸砸炭,这偶尔为之的家务活就是我与煤最初的接触了。
稍大一些的时候,和小朋友在山上玩,看到远处一群黑影聚集在一座砖彻的平房前,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们跑过去,才发现那几个身穿黑衣的人正把一个身裹红衣的人放到馆材里,吓得我们魂飞胆颤,大叫地往回跑。回到家里,告诉家人后才知道发生了矿难,刚死了一名工人。那种恐怖和害怕凝成的深刻记忆生生地和矿山焊接在一起,烙在我少年的心中。
儿时的生活平静而又甜淡,与外界很少接触,虽说在煤矿长大,但与矿山的联系也仅限于如此。1995年我考上了太原理工大,这下又与矿山联系在一起了。太原理工大位于山西太原市,山西是全国的煤都。太原理工大是一所矿业学院。办学的宗旨就是为全国的煤矿输送高等教育专业人才。所以毕业后大部份属于煤炭系统的学生,全部都回到了矿山为煤炭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就这样,像有一根红线一样把我们这些学子与祖国的煤炭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那一刻,注定了一生。
1998年大学毕业,伴着青涩的懵懂与梦想的憧憬,伴着轰隆隆的火车声,我来到了甘肃的煤都,一个四季如春、景色旖旎的小城——华亭。华亭矿区采煤炭的历史悠久,旧时代有民谣这样形容矿区的生活:“一条扁担三尺三,一对箩筐两头拴,一盏油头挂胸前,扁担压在脊梁间,手柱拐杖一尺半,一步一步爬向前,力出尽,汗流干,最后落个脊梁烂。”随着改革的发展,矿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华亭矿区的开发建设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美华章,奠定了华亭矿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在这片1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固着无数矿工们建设矿山的心血与足迹。直到2002年的资产重组,集约发展,让华亭矿区走上了改革创新不断突破的十年辉煌历程。华亭煤业集团步入了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产能50强行列。从2002年至2012年累计生产原煤1.5亿吨,实现销售收入333亿元,上交税金62亿元。
而我的成长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记得第一次采访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的一名老矿工时,他为我们描述井下矿工们工作的情景时,我深深地被他们日复一日辛苦地付出而震撼。事后,我写了一首诗——《我与矿山》:多少有些悲怆,我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站在这片土地上/六盘山逶迤而雄伟,关山青翠而深远/汭水河在下面奔涌、翻卷/我拖着沉重的行李,走进矿山/这片土地孕育着厚重和神奇,随处彰显着力量/像穿山甲一样,我挥舞着手中的刀剑,来到您的身体/黑色的乌金——大地的精灵,您的孩子/赐予我一个平凡的名字——煤矿工人/肓负使命,不断将这些精灵接生/这多好,黑色精灵的光明/万物难与你相比/而我心中的光明都比乌金沉重/汇集起来就是一座矿山。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把自己与矿山紧紧地系在一起。百里矿区净化着我的灵魂,给了我生活和创作的激情。有那么多可爱、可敬的煤矿工人,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努力付出值得我们去抒写和歌唱。我们和矿山相依相伴,经历过煤炭行业最低迷的时期,工资微簿,有许多人看不起煤矿工人,但我们没有动摇,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华煤风雨同舟,一同成长着,和她同喜同忧,一同成功打造了甘肃首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矿区,并成功入驻华能这个大家庭,迎来她继续不断发展的春天。
而我们,当代的煤矿工人,用青春和热血铸造着华煤的辉煌。多少年的奋战煤海,练就了坚实的臂膀,不管前进的路上还要经历多少无情的风,滔天的浪,我们都能凭借一如那黝黑炭块的朴实,滚烫的情怀去应对。
选择了矿山,便与矿山结缘,相依相伴,以她为家,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矿山的栋梁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姓名:史玉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