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有关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触动问题时表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笔者以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陋习也是一场“改革”,只不过这场整治“风暴”与利益无关,但是要让“过路者”正行,触及灵魂才是革弊鼎新关键所在。
正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纵观中国式过马路的过往种种,之所以有“聚齐一大群人”即鱼贯而过的现象产生,源于某些人的从众心理:一群人过马路,司机的驾驶行为容易被左右,因为司机不可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而驾车冲撞一群人,因而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一个人过马路时,司机容易产生侥幸麻痹思想,为图一时之快而抢道行驶,一个人过马路容易受到伤害。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过马路受到伤害的是简单个体,一群人过马路受到伤害的是大多数人。在这种“死了也要拉个人垫背”的阴暗心理支配下,中国式过马路“景观”堂而皇之衍生出来。出现这种“想当然”的另类思维,源于公众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麻木与漠视,更源于过路者没有体会到受到伤害或者失去生命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要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乱象,适当的经济处罚自然不可或缺,通过罚款让急于过路者感受到高于罚款之外的一种耻辱感,从而教会其如何“走路”;但是罚款只是一种治标之策,更重要的是要触动其灵魂之痛。比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全国各地因为“中国式过马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交通惨剧以播放光碟的形式向“过路者”进行灌输,让那些痛彻心肺的事故惨剧唤醒违规者沉睡的灵魂;还可以在公共活动场所、社区开展交通事故案例宣讲、图片展出,组织老、中、青、幼四代人及“问题”过路者观看,从灵魂深处拔掉违章违纪这根毒瘤,让每一名公众都成为交通规则的遵守者和推动者;街道、社区、乡村、企业及其他各行各业要把交通安全知识的灌输当成一项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通过不间断灌输教育,让公众明白违章违纪的代价和后果,再辅以适当经济处罚手段,让公众不敢违章、不会违章、不愿违章。(刘佳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