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4|回复: 2

[深圳新闻] 深圳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现场演示避震指南

发表于 2013-4-23 08:00: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川雅安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那么,生活在深圳的我们对待地震就可以高枕无忧吗?答案是否定的。记者从市应急办(市地震局)了解到,深圳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虽然近400年来,深圳地区没有强震的历史记录,但周边地区发生的一些地震对我市造成一定的影响。1918年2月13日发生在汕头南澳的7.3级地震,我市福田有掉瓦现象发生,地震烈度为Ⅵ度。除此之外,对我市造成较大影响的其它地震还有:1874年6月23日担杆岛5.8级地震,1905年8月11日澳门5.5级地震,1962年3月19日河源6.1级地震,1969年7月26日阳江6.4级地震。

  近年来 ,我市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如2006年9月在我市南部海域担杆岛附近发生了3.6级有感地震;2006年12月26日在台湾以南海域发生了7.2级地震,我市居民普遍有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大鹏半岛也发生了多次有感地震。

  假如深圳发生了地震,市民该如何逃生?深圳晚报记者参照市应急办(市民防办、市地震局)编印的《防震减灾宣传资料》,模拟地震发生的场景,拍摄了一套“地震逃生指南”,以供读者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8:04:07 | 查看全部
避震指南:伏而待定

3.jpg
4.jpg
5.jpg
6.jpg
遇到地震,头顶枕头、被子等可以对头部进行保护。

强震袭来时,人类的居住特点和巨大地震力的作用使人在多数情况下很难成功逃离。因此,应赶快就近蹲或趴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待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这个做法被古人归纳为“伏而待定”。这一瞬间抉择的有效性已被现代历史中外大地震的减灾实践所证实。

“伏而待定”应该“伏”在哪里,又怎样“伏”呢?这里还有不少说道。我们一定要注意“伏”的地方、身体姿势和保护措施3个方面。

避震位置:室内结构结实、能遮掩身体、易形成三角支撑空间的地方。

身体姿态:蹲、坐或俯卧、蜷曲身体,尽量降低重心。

保护措施:用软垫、脸盆等保护好头、颈部,掩住口、鼻。

模拟1

护头躲进“安全角”

地震时,要尽量用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是厚的书本等护住自己的头、颈部,减轻坠落物体的直接冲击。

强震来临时,住楼房的人应寻找“安全角”,就近躲避,可以选择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房屋,躲到内墙墙根、墙角或床、桌等相对坚固的家具下面。记住:靠窗的外墙因与大楼骨架的连接不是很牢固,容易在地震摇晃下闪出,不是躲避的好地方。

模拟2

跳楼万万使不得

地震发生时,一些人慌不择路跳楼逃命,这是错误的。研究表明,人从二楼以上的楼层跳到下面的水泥地面,一定是非死即伤,万万使不得。而且,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也很危险。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遇地震还是保持镇静,“伏而待定”为好。

模拟3

乘电梯不是“捷径”

地震过后,为防范余震,应该有秩序地、迅速地从安全通道(即楼梯)撤出高楼,不要乘坐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8:05:29 | 查看全部
地震活跃期是否来临?

据新华社电 四川芦山地震勾起了国人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再想到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智利、日本等国多次发生8级到9级大地震的情况,人们不禁会想: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地震增加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

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介绍说,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几率高于2004年前平均两年一次,所以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上一个特大地震比较集中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这是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又发生了9.2级地震。所以,一些地震学家提出“超大地震活跃期”的概念。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情况完全可能是随机现象。人类对地震有可靠的观测记录实际上始于1900年,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时间。区区一百多年,对研究地震的周期性来说还是太短了,因此,得出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为时尚早。

地震信息增多易让人产生错觉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中,大多数对“地震活跃期”的说法持谨慎态度。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就认为:“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2012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倾向于认为大地震发生仍属随机,为什么许多人都有活跃期的感觉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我们正生活在“大地震时代”的印象。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陈胜早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震感强烈的地震频发,一方面因为人类对地震的监测水平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与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增加有关,并不能据此表明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来源:深圳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