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4 13:54:29
|
查看全部
三进深圳,写深圳人的悲欢离合
第三次到深圳后,建勋重操旧业,仍然做起了保安,“感觉又倒回去了,回到了起点。不一样的是,我还是想通过写作挣钱养家糊口。”
他带着书稿去了《特区文学》,然后去了宝安的一家文学刊物,和很多文学青年不同,他径直去找编辑。
1999年,建勋的作品《黑漩》开始在一家文学刊物上连载,知道小说能在杂志上连载,他很兴奋,像被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于是,他开始写短篇小说,在全国各地的杂志上发表。1999年底,宝安这家刊物招编辑,建勋就到那里上班了,结交一些朋友,有了自己的圈子,开始进入打工作家的角色。
这之后,建勋把老婆孩子接到了深圳。没想几年后,因为互联网的冲击,电子杂志兴起,传统的杂志面临困境。正好又有一个机会,他离开了杂志社,去到宝安画院,在那里工作条件不错,又开始提笔写长篇了,其中一部是《天堂凹》。
《天堂凹》写的是他最熟悉的工厂生活,一群小人物在虚构的天堂凹“撒豆成兵”,说谋生也好,说发展也罢,原汁原味地写他们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之所以起名《天堂凹》,是比喻天堂一样吸引着人们的深圳,演绎着中国改革年代千百万打工者的悲喜人生。
一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建勋聊到写小说的事,朋友认识演艺圈的人,乐意把他的小说带到北京看看。不久,朋友打电话给建勋说,演员吴军看了《天堂凹》哭了笑,笑了哭,感动不已。吴军是热心人,把小说推荐给了《云水谣》的导演尹力,一切顺理成章。2009年4月3日,《天堂凹》完成拍摄并在全国上映,拍摄方中影集团将《天堂凹》定调为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片,意在为成千上万的打工者树碑立传。
不久,建勋在深圳成立公司,从事期刊编辑、书籍出版等文化外包服务,他想着日后公司发展壮大之后,凝聚一批打工作家的精英,以文化服务养文学创作的方式,实现“以文养文”的梦想,营造一片自己的天空。
心愿: 写一部令自己满意的书
座右铭: 认真活着
兴趣爱好: 读书、写作、下棋、玩牌
最感激的人: 母亲
最成功的事: 两个儿子
最难忘的事: 故乡的油菜花
最遗憾的事: 至今未去西藏走一趟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