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大冬 刘克友
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在没有动用任何机械化设备,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就在太行山上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70.6公里的红旗渠。在渝阳煤矿井下也有这样一条“红旗渠”,他们也是仅靠人工掏矸的原始方式,用风镐、掏扒、箢箕,在风量大、水流不断的恶劣条件下,建成了一条长2467米、宽1米、深1米的“人工渠”。该渠的建成,结束了该矿正150运输大巷水患不断的漫长历史,让员工有一个干燥、舒适的上下班环境。
旧渠较小,巷道积水成灾患。该矿随着向深部水平不断延伸,正150、负60区域的矿井水量逐渐增大,两区域每小时交汇的300立方米矿井水经过正150运输大巷流向一、二号水仓。但80年代设计修建的正150运输大巷水沟根本运载不了现有的水量,于是,水沟运载不了的余水肆无忌惮扑向巷道。“每天上下班,我们都挽起裤子在水中行走10分钟。”抽放队员工王生贵代表在该矿下水平上班的200多名员工发出感叹。
改变现状,着眼未来建新渠。之前,该矿也采取加高水沟高度、积水巷道人行道铺设空心砖方便行人行走的临时措施,但治标不治本,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员工每天趟水上下班,不利于安全生产,会带来安全隐患。”该矿矿长代修贵在生产例会上与参会人员商讨解决办法。经公司同意,该矿针对问题、结合矿井的发展趋势,决定重新修建一条能运载下水平矿井水的“人工渠”。
人工掏矸,费时费力人疲惫。2012年6月,由该矿准备队抽调10人组成的水沟修建班正式开进正150运输大巷。“1米深的水沟,下半段基本都是用风镐一点点采。风镐的震动会让整个人也跟着抖动,一个班下来,人都是麻木的,特别是双手被震得一点知觉也没有。”风镐工徐中贵苦笑着说,从修建水沟以来全身就像被注射了麻药。“每天最少要掏26车矸子,还要浇注10米水沟,劳动强度相当大。”负责装矸的雍华斌、何开鸿一直在默默的坚持,他们每班都要往矿车里倒1500箢左右的矸石,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每班浇注10米水沟,200毫米宽的墙体,水泥要用40多包,石粉也要6吨多。”班长李春铁看到组员的手都被水泥灼伤,有的组员双手都包满了创可贴还在坚持工作,心里揪心的痛。
风水交加,水中作战成常态。平均年龄达40岁的水沟修建班组,除了要面对超强度的体力,还要面对风和水的双重威胁。两区域的矿井水还在源源不断向水仓流进,自然就渗透到新挖的水沟里,虽然使用水泵抽掉了大部分渗透水,可员工们还是每天浸泡在水中工作,加之正150运输大巷是该矿主要的进风巷之一,每分钟风量达305立方米,风速每秒达3.91米,组员穿着棉衣工作也被吹得鼻涕长流,加上泡在水中工作,班组员工的裤子基本上湿透完了,一阵凉风吹过,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打了几个寒战。已感冒一个星期的张元琪,下班吃了感冒药症状刚好些,上班又泡在水中,经风一吹又复发了。“现在班组差人,要不然真想好好休息两天,等感冒痊愈了再来上班。”张元琪阿嚏声不断,表露出一脸的无奈。“像这样带病上班的,班组每天都有,但现在工作量大,人员少,我们也没得法。”准备队队长刘克友说。
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斗,3月底,一条长2467米、宽1米、深1米,人行路面有400毫米宽的“人工渠”终于完工了。该矿下水平的员工摆脱了以前的““沼泽地”,迎来的一条干爽、平整的迎宾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