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9|回复: 0

拿什么挽救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发表于 2013-4-26 09:42: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似乎是一夜之间,徽派古建筑再次名扬天下。事件源于著名影星成龙的一条微博。4月上旬,成龙通过微博称要将自己收藏20年的安徽古建筑中的一部分捐赠给新加坡某高校,引起巨大争议。

  近日,有记者赴皖南古徽州(今黄山市)探访,发现西递村大部分明清时期的老石板路正在被换成切割整齐的新石板路,南溪南一位万历年间户部尚书的后代则无奈地“守着老屋看着它烂掉”。

  凝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现状令人堪忧。但在时间维度上,古建筑的流失并非始于今日。

  5年前,安徽省歙县桂村镇的一座明中后期的二层古民居中,女主人坦陈:“这几年皖南古民居‘热’得厉害,有人想高价买我家的房子。”在更早时,皖南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被分拆后,装进国际标准货柜被运至美国的埃塞克斯博物馆。另据安徽省民盟2007年一份调研报告:徽州古民居数量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

  从全国范围来看,古建筑的运气也不太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

  在保护古建筑上,专家的共识从来不少。但共识并不能阻止古建筑的损毁流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命途如此多舛?

  回到5年前的那位女主人,虽然老屋年久失修 ,但她终究未卖,因为“经过调查,被认定为文物,卖是违法的”。案例背后,传递了一个信息:是不是文物,成了能不能被买卖的关键所在。而一座古建筑是否为文物,要由文物主管部门普查认定。现实情况是,因人手和经费不足等因素,鉴定工作的脚步并未跟上古建筑保护的需求。对那些还未被纳入法律保护的古建筑,不仅常常让位于城市建设,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之中,而且可以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进行交易 。

  摆在古建筑保护面前的另一道难题是资金不足。一方面,商人看重古建筑及其构件的价值,争先收购,市场活跃;一方面却是居住者付不起高昂的修缮费用和政府投入的“杯水车薪”。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增加了保护的困难。

  “成龙捐楼”敲响了古建筑保护的警钟,也刺痛了世人的神经,但“热血”并不能攻克“难题”,寻求从源头上保护古建筑的解决之道显然比一时意气更为急迫,不要等到“失去才懂珍惜”。

  有专家建议,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抓紧时间进行普查,尽快将更多古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内;也有专家呼吁,急需以建筑年代划线,对古建筑进行文物界定。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表示,积极贯彻《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为徽派古建筑普查建档,制“身份证”。这是好消息,但期待中不乏“忐忑”的声音——《意见》能否执行到位?能成为徽派古建筑的有效护身符吗?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徽州的粉墙黛瓦,是否会因“成龙捐楼”的“倒逼”压力而实现命运反转,似乎还是一个未知数。

  (赵晓霞,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