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9|回复: 0

(动物)一篇内参催生一座“非典”医院

发表于 2013-4-28 09:06: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3921366855797.jpg

        摘要:白剑峰赶写了一篇题为《北京多家医院拒收非典患者》的内参,报社连夜电传到中南海。几天之后,中央做出决策,在小汤山建立“非典”定点医院。
  编者按:
  2003年春天,非典突然袭来。白衣使者以无畏的职业精神挽救着患者的生命。在英雄的白衣战士身后,紧跟而上的是勇敢的新闻记者,在与SARS斗争的非常时期,他们也是这场非常战役中的非常战士。
  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每天奔波于卫生部和北京各大医院,在帮助救助一位非典患者过程中,赶写了一份内参,推动了中央做出决策,建立小汤山“非典”医院。他说:“当记者的,永远不能离开第一线。离开了第一线,你的新闻生命就结束了。”
  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与职业精神,强烈申请非典前线采访。她说:“我不知道节目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真相。”
  人民网为推出“非典十人谈”系列报道中,专访了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完成《一篇内参催生一座“非典‘医院》报道。又征得柴静同意,节选了她新作《看见》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以飨读者。在此,对柴静女士表示敬意和感谢。
  “在我最危难的时候是你帮助了我,
  在北京最危难的时候是你拯救了她。
  多少非典患者因此有了生存的机会,
  瞬间从绝望中鼓起求助和自救的勇气。“
  这是一名“非典”患者10年前写给一位记者的诗。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这位记者不仅挽救了这位“非典”患者的生命,而且催生了一座“非典”定点医院。他就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主编白剑峰。


  2013年初春,记者见到北京某杂志退休编辑礼露。作为一名曾经的“非典”患者,她永远忘不了2003年的春天,更忘不了白剑峰的“救命之恩”。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她几次流下感激的泪水。
  2003年4月7日,礼露陪86岁的陈阿姨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身体,当天去了呼吸内科、放射科和神经内科等科室,她楼上楼下忙着给陈阿姨挂号、划价、取药,遇到好几个发高烧并咳嗽的病人。4月10日,礼露开始发高烧,16日,检查出左肺下部感染,但人民医院不予收治。17日再到医院,右肺也坏了,但医院仍然不收治。18日,礼露已经下不了床,呼吸非常困难。
  在此期间,礼露开始陆续给朋友、同事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得了“非典”,但很多人并不相信,觉得没让礼露住院就肯定不是“非典”。但也有例外,其中一个是礼露在人民日报的同学常莉。18日,常莉找到时任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卫生组组长的白剑峰,告诉他这个情况。白剑峰一听患者病情危急,立即帮助联系医院,他分别给人民医院、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北大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院领导打电话,希望给予帮助。但他们均表示无法安排住院,因为医院“非典”患者几乎爆满,连楼道走廊里都挤满了患者。
  “卫生部当时刚刚下了文件,说任何医院不得拒收‘非典’患者。但这件事暴露出一个问题,北京各大医院都在拒收‘非典’患者,而高层领导并不知情。”白剑峰说,礼露的遭遇让他敏感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北京将陷入一场更大的灾难。”当天晚上,他又给礼露打电话询问了有关情况。此时,礼露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在家里照顾她的万莹详细讲述了连日来发生的情况。最后,白剑峰安慰礼露说:“你不要着急,我们都在帮助你。”
  晚上10点多,白剑峰赶写了一篇题为《北京多家医院拒收非典患者》的内参。在这篇内参中,他提出如下建议:请国家紧急征用首都郊区大型疗养院,专设“非典”患者隔离治疗区,或者建设专门的“非典”定点医院,改变目前各医院分散收治病人的做法,既可缓解医院的接诊压力,也可以集中控制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播和蔓延危险。
  当时,人民日报社领导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篇内参的分量,连夜电传到中南海,送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当天深夜,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扭转这种形势。”副总理吴仪、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也分别作出批示。后来,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王晨称这篇内参是扭转“非典”形势的一颗“重磅炸弹”。
  4月19日上午9点,北京市市委、政府召开全市医院院长紧急会议,落实中央领导批示,解决“非典”救治中存在的问题。会后,北京市委办公厅的有关同志还专门致电白剑峰,报告此次会议情况,并征求白剑峰的意见和建议。
  这份内参,为中央领导判断“非典”形势和果断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几天之后,中央做出决策,在小汤山建立“非典”定点医院。仅用七天时间,就建成世界最大的野战传染病院,并在50天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创造了小汤山奇迹。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迅速建立,极大地缓解了北京“非典”病床紧张的局面,切断了“非典”传染途径,成为北京疫情形势由严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对于扭转“非典”形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礼露也迎来了生命的转机。4月20日,奄奄一息的礼露被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当时,她的血氧饱和度只有58%,已是高烧第10天,眼睛模糊,几乎处于濒死状态。在协和医院,礼露得到了精心地救治,很快痊愈。
  5月11日,礼露康复出院,她给白剑峰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激》:
  “在我最危难的时候是你帮助了我
  在北京最危难的时候是你拯救了她
  多少非典患者因此有了生存的机会
  瞬间从绝望中鼓起求助和自救的勇气
  那一天是两个时代的分界
  北京有了重塑形象的机会
  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智慧勇敢和爆发力
  令人不忍再提起那段噩梦和耻辱
  本无力接起那个午夜的电话
  想不到我听到了世上最美的声音
  ——别着急,我们在帮助你
  从此我不再孤独
  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感激
  也只有用语言来表达
  ——谢谢,谢谢“

  2003年春天,“非典”像幽灵一样在北京悄无声息地蔓延。作为一名记者,白剑峰毫不畏惧,始终站在抗击“非典”报道的第一线。
  “你难道不怕感染‘非典’吗?”白剑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人的一生很短暂,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机会并不多。作为一名记者,能有这样的机会,既感到幸运,也感到兴奋,就像战士上了战场,有一种无所畏惧的感觉。”
  在“非典”面前,白剑峰似乎忘记了个人安危。他凭着记者的良知和勇气,每天奔波于卫生部和北京各大医院,采访卫生部官员、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写出了大量的新闻作品,成为人民日报见报率最高的“非典记者”。
  2003年4月19日,白剑峰来到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采访,当时的北京街头行人稀少,很多人带着口罩,行色匆匆,一股恐怖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城市。白剑峰要求到“非典”病房采访,但医院为了防止感染,不让外部人员进入。院领导建议根据资料整理一篇文章,但白剑峰认为,没有现场采访的稿件定然是枯燥无味的,坚持要采访一线的医务人员。于是,在隔离病区的走廊上,白剑峰与穿着厚厚隔离衣的医护人员见面了,“当时的距离只有1米多”。
  白剑峰问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听说您的父亲就住在楼上的病房里,您看过他几次?”一句话,林医生的眼圈立刻红了。护士长刘荣玉说:“病房里一静下来,就能听到护士的哭声……总之,不能提家,也不能提孩子,一提眼泪就止不住。”这些朴实生动的语言,都是来自现场采访。
  4月21日,白剑峰采写的《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来自中日友好医院防治非典一线的报告》,在《人民日报》头版新开辟的《奋战在抗“非典”第一线》专栏刊登。4月23日,中组部发出通知指出,中日友好医院的共产党员同非典型肺炎疫情作斗争的感人事迹,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并要求全国共产党员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后,他又先后采写了《战友,请绕开我倒下的雷区》、《非常时刻的勇士》、《大智大勇零距离》等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医务人员的士气。
  “当记者的,永远不能离开第一线。离开了第一线,你的新闻生命就结束了。”白剑峰说。

  “非典”是一场巨大灾难。但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能从灾难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2003年6月,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白剑峰对“非典”进行了深刻反思。
  6月,他在人民日报策划了系列报道“非典:你教会我们什么”。在《筑起公共卫生防线》一文中,他写道:“‘非典’启示我们,只有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筑起疾病预防控制的牢固防线,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的见解,在当时的媒体上还很少见。
  白剑峰对“非典”的反思并不仅限于公共卫生,而是延伸到生态文明领域。2003年7月,他写了一篇评论,题为《假如野生动物不带“非典”病毒》:“人类之所以不能吃野生动物,并不是因为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而是因为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生物链中,各种生物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生态的失衡。”他指出:“在面向未来的进程中,只有人类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才能孕育出绿色文明的甘甜果实。”
  白剑峰告诉记者,“非典”之后,我国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疫情直报体系。乡村医生发现疫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及时报告,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同步就可以看到。而在过去,疫情信息层层报告,平均需要半个月,再做决策已经很晚了。现在,这套系统连美国人都羡慕。
  在信息的公开透明方面,中国也有了巨大进步。过去,疫情是国家机密,很多传染病都有代号,如“1号病”、“2号病”等。作为记者,谁都不敢碰疫情这条“红线”,谁报谁犯错误。如今,法律规定疫情不能隐瞒,谁隐瞒谁犯错误,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更重要的是,“非典”促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非典”之后,党中央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过去,很多官员只知道GDP,现在不少官员知道了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白剑峰同时表示,有些在灾难中失去的东西,还没有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比如,重治疗轻预防、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脱节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结果是,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因此,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须彻底转变重治疗、轻预防的思维。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记者就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还历史以真实,是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记者的神圣使命。透过纸背,记者不仅要让人民看到灾难、创伤和痛苦,更要让人民看到力量、希望和微笑。”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