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0|回复: 1

[七嘴八舌] 84岁卖粥奶奶捐助灾区的爱与哀愁

发表于 2013-4-30 22:06: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4岁卖粥奶奶捐助灾区的爱与哀愁
  
  芦山强震,同胞罹难,全民爱心再度汇聚,悲伤伴着浓烈人间温情诠释正能量的真实含义。
  有这样一幕令人感慨万端:一个来自长春的84岁孤苦奶奶,将卖粥积攒下的200元钱无私地捐助给了灾区人民,并被当地媒体深情报道。'
  她叫于萍,没有亲人,靠每天卖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除了赚出日常花销,还要负担房租,被大家称为“卖粥奶奶”。
  请注意报道中这样一个细节:老人蹲下身,从一个角落拿出一个塑料袋,笑呵呵地递到记者手里,接过手沉甸甸的,原来里面又包着3个塑料袋,1角、5角、1元的硬币各一袋,还有60张1元的纸币。
  显然,相对于可以一掷千金,可以占据媒体显著版面的富豪名企,这次捐助的金额可谓少得可怜,但同样弥足珍贵。
  这位孤寡老人在风吹日晒雨淋中,每天平均赚五六十元钱。但她却说,能帮助别人,自己就很开心,这不是钱能衡量的。
  必须承认,她靠自己的善行再次完成了一次关于慈善的启蒙:行善是一种道德的自觉,与金钱地位身份性别年龄无关,目的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快乐。
  这首先足以让那些将慈善当成宣传手段与工具的人,那些管理善款却总是无法向公众说明去向的人,那些自己一分钱不捐却总是逼迫别人献爱心的人汗颜。
  或许,这样的人会像过去很多生计艰难但良知闪耀的草根爱心人士一样,在媒体曝光后,被推上时代道德楷模的舞台。
  但我在感动之余,还是感到一种深彻的悲悯和哀愁。
  试想:一个84岁的老人,在任何一个社会保障完善的国家,都应该在各级帮扶组织的关爱下安度余生,而不是像80后年轻人一样站在街头买粥为生,多么励志,多么悲壮,多么坚强。按说,她更应该出现在各类创业讲台上,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在无人关爱的情况下,怎样不抛弃不放弃,为总是抱怨社会、厌弃生活的人鼓起生活的风帆。
  从这个角度上,她应该是一个英雄奶奶,是中国超过1亿老人的杰出代表——都这样自尊自爱自强,面对中国银发浪潮的不断进逼,全社会经常发出的沉重养老负担喟叹就是一个天大的伪命题。
  因此,当人们习惯性对一个活在生活最底层的人,将自己养命钱无私献出,成就世间最动人爱心故事鼓掌之余,似乎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爱心是否值得我们鼓励?这样的鼓励是否有违基本的人道?尤其是在理性救助成为当下最强音的当下,思考上述问题尤为迫切。
  抛开卖粥奶奶金子一般的心灵、菩萨般的情怀不言,只要认真思索下去,背后隐藏的这样一个事实就会浮出水面:她矗立街头久矣,以84岁的高龄发出热切的叫卖声,承受着本应由社会承受的生活压力,万千的路人经过,其中可能有媒体,可能有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成合理应该的现实,直到地震爆发,善良的奶奶拿出了本应用于糊口的所有积蓄200元,转瞬成了大家钦佩的爱心模范——这只是一个亟待救助的耄耋老人借助特定重大新闻事件意外获得瞩目的方式。即使老人是淳朴无私的,但其余人不能不因为这样的忽视而羞愧。
  这份沉重的爱心其实验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他们年事已高,多数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又加上家庭的破损、丧失,长期被社会保障体系屏蔽在大门之外,救助他们比歌颂他们的爱心重要。
  衷心地希望充满慈爱的“卖粥奶奶”能在社会的帮扶下能长命百岁。如果不积极行动起来,她今天的命运就可能是我们的明天。
  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对84岁爱心奶奶进行有效帮扶、妥善安置,那我呼吁在为其爱心欢呼鼓掌的媒体,对全城进行呼吁:行动起来,每天都将她辛苦售卖的热粥抢购一空吧——这是对她这份沉重的爱心的最正确回馈。【来源:工人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 07:52:3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