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9|回复: 0

危情与契机的关口,红会该怎么走?

发表于 2013-5-1 07:08: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和以往的重大公共灾难并无二致,四川芦山强震中,中国红十字总会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下,传言与质疑纷至迭来。但是,此种累加的负面信息,以及衍生出来的不堪评价,就真的是灾难中红会的完整客观形象吗?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红会仍然是救灾的生力军之一。此次芦山地震发生后,红会系统不仅紧急组织多支专业救援队奔赴现场,同时调集了大量帐篷、家庭包与棉被等物质运往灾区。诚如一些媒体人指出的,有着完善组织、充足物资与畅通信息优势的红会还是非常重要的救灾力量。

当红会频频陷于民众指责与抱怨之中,这事实上说明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在现代社会中,慈善已经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联系,缘于慈善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它时刻置于民众的眼睛与观察之下,任何的瑕疵与过错都让人无法容忍。另一个则是,因为曾经的公共形象不佳,红会要重获公众信任,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能用真诚和透明的态度去运作机构,管理慈善事业,那么红会不仅旧账容易被翻出,工作的过失也容易被公众的情绪放大。

关于红会管理机制上的转身,关于慈善管理与现代理念的接轨,改革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红会相继推出运行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人事制度改革等种种内部纠偏措施,此后,还设置了社会监督委员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此种改革进度依旧相对滞后于公众的心理期待。这正是红会作为动辄招致公众不满的深层根源。滞后性的形成,当然有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学会依靠具体的慈善实践来倒逼与改善。只有这样,一个既不垄断、又有专业慈善技能、也不惮于监督的红会才能真正形成。

正因为如此,红会又一次遭遇公众的“口诛笔伐”,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口诛笔伐中,一半是红会正在遭遇的舆论危情,但另一半又何尝不是它重塑社会信任的一个契机呢?若红会在随后救灾中展现出卓越的救灾专业能力,与合格透明的慈善管理状态,那么这不仅能够补回其以前的“舆论负分”,其公众认可度也必将得到较大提升。现在,于芦山强震中,红会再次站在了选择的关口上,真心期待它能有不孚众望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