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6|回复: 0

深圳教育应“杀出一条血路”

发表于 2013-5-2 00:17: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庆明
  5个重点改革领域,20项改革任务,构成深圳未来三年的改革路线图。深圳近期将召开全市改革工作会议,祭出改革大旗。但就在4月22日,来深演讲的原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直言,当前深圳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已经滞后。无独有偶,在日前的一场民间讨论会上,一些深圳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孤独。“深圳是经济特区,但不是教育特区。”

  梳理深圳教育十年发展,有三个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李庆明、王铮、马小平。而今,李庆明被辞,王铮将改革梦带回北京,被誉为“真正教育家”的马小平已经离世。但他们在深圳遭遇的“应试”问题依然存在,至今仍制约着政府极力推动的“减负”工程。“如果不进行全面改革,深圳的减负注定无法成功。”罗崇敏断言。在他看来,高考改革是深圳教育的出路。

  今年4月13日,在北京企业家王瑛和深圳教师田国宝等人的推动下,一场关于已故深中老师马小平的讨论,在深圳姗姗来迟。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相互取暖,在同道中找到自己的力量,然后感到不再孤独。”穿着一套运动服的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严凌君悄然而至。这位上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的教师,批评起深圳教育毫不留情,“这些年,各种花样玩过不少,其实都是自我欣赏!深圳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教育特区。从教育官员到校长,我很少见到有人文精神的人。”

  多年前在湖北荆州退休,又被聘请到深圳教书的杨先武说,8年前他带着“朝圣”的心理来到深圳,没想到这里的应试教育与内地如出一辙。杨先武说,深圳有一个区去年的高考“一本率”有所下降,区里十分重视,给所有区内高中都下了死命令,必须把“一本率”搞上来。“这种压力直接传输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在这样的背景下谈减负,只是一句口号!”

  今年3月份,深圳市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各中小学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保障学生足够的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时间等。罗湖区一所小学校长现身说法:“减负,作为小学校长,我感觉不到压力;但作为中考生的妈妈,我感到压力。”

  4月22日,曾被誉为“奇官”的原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来深演讲,直言深圳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已经滞后。罗崇敏肯定地说,如果其他方面不改,深圳“减负”难以成功。他建议深圳进行高考制度改革,向国家争取高考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录取,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样改革的空间就大了。

  事实上,早在2009年,深圳市教育局官员就透露,正在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招生计划单列的有关政策支持,且获批的可能性极大。当时深圳教育界备受鼓舞,认为这将打破制约深圳新课改的“瓶颈”。但四年过去,相关改革计划却如石沉大海。

  已经“出走”的原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说,应试教育不只是深圳,而是全国性的问题。但他也直言十年来深圳改革锐气的缺失。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的移植阶段,远没有建成一种成熟的深圳模式,深圳的教育与它的经济水平很不匹配。加上经济奇迹取得的巨大成功多少让既得利益者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使这座城市变得有些缺乏创新的活力。“深圳应该重拾‘杀出一条血路’的豪情!”

  郭慧清曾在东莞中学和深中与马小平两度共事,这位深中正高级数学老师自言从马小平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并感到“人文教育”应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郭慧清说,马小平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他从事的是真正的教育。让郭慧清心怀希望的,是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在深圳,他认为家长的观点正在变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颗种子,需要一个契机来唤醒它。马老师的努力,唤起了外界人士的介入,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采写:南都记者 庄树雄

  教改先行者

  李庆明:田园教育梦

  十年前,李庆明怀揣五彩斑斓的教育梦来到深圳。“当时正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汹涌,我本人又参加过教育部重要文献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南山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我要亲自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那就是都市田园教育梦……”

  田园教育、公民教育在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简称央校)大行其道:每天早上,校长李庆明早早来到学校,站在校门口,向每位学生鞠躬;每年校长小助理的海选,无论高低年级,学生都可报名踊跃参与;在这里,小学阶段不能给学生布置作业。

  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内心是强烈的孤独与寂寞,李庆明以此概括“南山种豆”九年。有人拿出统计报告批评他,2011年央校中考平均分在全市273所学校中排名第109名,而低分平均分则排到了全市第148名。有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好高中,也有学生不适应,说初三那年央校的学习太松弛。但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他的改革表示赞赏。

  2012年7月,李庆明被有关部门辞退,泪别央校。“这里的学生、家长成为我信心和动力的来源,否则,面对如此强烈的孤独与寂寞,我怎么会苦苦支撑九年?说不定我会比王铮先生更早被逐呢。”

  王铮:理想主义坚守者

  “王铮是一个还没有从学生时代走出来的理想主义者。”

  “王铮搞垮了深中,他是深中历史上的罪人。”

  “他是一个时代的领舞者,他曾带领深圳中学跳出了华丽、前卫的舞步。”

  2010年离开深圳时,王铮留下一个自由的深圳中学,也留下不息的争论。一直到去年,当新校长王占宝改变深中培养目标时,还有学生写出万字长文,“缅怀”王铮在深中的公民教育。

  2002年到2010年间,王铮在深中推进暴风雨般的改革。他甚至希望深中可自主招生,但无功而返。2010年3月,王铮离开深圳,赴任北大附中校长。坊间传闻他是因不善于和深圳教育当局沟通,显得特立独行,也有人质疑他的改革力度过大,不为社会所容。

  王铮主政的北大附中,却在延续当年深中的改革:取消班主任,弱化班级。设立单元和导师,高一、高二大面积走班上课。高一年级首次分文理科,开设自主学习和出国班。2012年,改革更近一步,北大附中的“学院制”改革形成“三部、三学院、五中心”的全新组织架构……

  马小平:孤独的舞者

  2003年,语文教师马小平从东莞中学到深中求职,深中校长王铮试听了他的一堂诗歌课,当场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在教学理念上两人不谋而合,当时就拍板要人。在深圳中学,马小平第一堂课就说,“我把课堂还给你们了。”他在课堂上给学生放电影,激情澎湃地演讲,跟学生畅谈梁漱溟、哈维尔、王小波,却很少讲课本。他说,“如果考试就是为了排名次,就是为了分优劣——— 这样考试的结果势必只会抬举了少数人,而打击了多数人,从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为考试的失败者。”

  深圳中学学生李舒扬记得一个细节:某次家长会结束以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去办公室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泣不成声,非常难过。”

  2012年1月16日,患癌症多年的马小平离世。一场追思会在北京大觉寺举行,著名学者钱理群称马小平为“真正的教育家”,北京企业家王瑛发起了“寻找活着的马小平”的活动。但一年多来,深圳学界和官方却保持沉默。“我在深圳教语文多年,但没有听过马小平的名字,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深圳特级教师杨先武说。

来源:南都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