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94|回复: 0

[深圳新闻] 深圳宝安商人自制国内首架民间越野飞机并成功试飞

发表于 2013-5-11 09:48: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jpg
4月24日,在韶关一个废弃机场,李晓平把自制飞机拖到跑道上准备试滑行。

  李晓平,这个3 0来岁的深圳商人“玩得很大”:他在宝安沙井的出租门面里,自己动手造了一架越野飞机。今年4月8日,李晓平目送这架飞机一飞冲天。这架从图纸到部分零件由美国进口的小飞机,载入了中国通用航空史——我国首架试飞成功的民间自制越野飞机。

    这确实是一架小飞机,机身长度相当于一辆货车,但李晓平为实现飞行梦付出了上百万元。在深圳,像李晓平一样的飞机爱好者有不少,他们有的埋头苦干多年,有的已经耗资数百万。

    公路让道唤醒一场飞机梦

    从事建筑业的李晓平家境殷实,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飞天梦”。

    2001年,李晓平从家乡四川仪陇来到深圳打工,自称“小学文化水平”的他加入了一个装修队。走过了数个城市,十多年沉浮之后,从打工者变成了老板,又回到深圳,曾参与大运场馆装修改造等工程。这样的经历,和很多来深奋斗的人没有太多不同。谈到工作,李晓平一言蔽之:“苦、累、风险很大。”改变的念头一直徘徊在脑海里,只是缺乏一个契机。

    2010年9月,李晓平驾车时听到一条广播:一位老太太被毒蛇咬了,要从外地运送血清,时间很紧,主持人呼吁过路车辆让道。这让他联想到曾看过的国外报道,同样是偏远地带有人被蛇咬,外国人送血清的工具是小飞机。不需要车辆让道,快速又方便。此后,“飞机梦”就在李晓平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这几年,工作没那么忙碌,有时间亦属于行动派的李晓平,全身心投入到自制飞机中。

    李晓平认为这个契机的出现并非偶然,“小时候也很喜欢飞机,不过那时候没有物质基础,也就没把它当回事。现在有条件了,为什么不去做?”李晓平说,造飞机后几乎没有接工程项目,全靠吃老本。

    来自大洋彼岸的歧视

    造飞机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李晓平也走了一些弯路。2010年开始学制造飞机时,他也曾尝试自己设计,都以失败告终。

    刚开始,李晓平事事亲力亲为,画了设计图,国内外到处找材料。弟弟也被他送到佛山,跟着一位台湾师傅学造飞机的技术。但这样也没让哥哥的造机路更平坦,造毁了几架样机后,他们发现这样根本行不通。

    直到去年5月,李晓平开始遵循前辈们的路———从国外买来图纸和部分材料进行组装。这些前辈就是曾造出我国第一架自制JD T m ini-M ax的深圳摄影师杨伟民和做了十几架直升机的工厂老板何呈祥。

    国内飞友们自制飞机套材都依赖国外采购,李晓平没想到,一开始就遭到美国套材生产商的打击。他通过E -m ail向美国生产商订货。生产商看到是中国内地的邮寄地址,立马给他来了个电话。

    李晓平英文不行,老外不会中文,两人鸡同鸭讲地打了几轮电话,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美国生产商找来一位华人做翻译,李晓平才明白他的意思:“他说不卖给中国大陆人,因为中国人爱‘copy’。”

    李晓平只好请一位美籍华人帮自己下单,买到后寄到国内。做好飞机后,他再次写邮件给生产商,请他派试飞员,但这位生产商一直没回复。李晓平只能作罢:“出售这类还算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他们经常很不友善。”

    深圳飞友圈的颜国忠也说,他赴美体验自制飞机时,看到不少线上线下的生厂商直接标明“不向中国大陆出售”。他认为:“美国人的‘恐中论’在这一块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门面房里造飞机引围观

    克服材料短缺后,2012年5月,这架“空中悍马”在宝安区沙井民主社区的两个门面房里开始组装,门面房的斜对角刚好能放置这个大家伙。

    飞机才刚造出一个雏形就引来了围观。门面周围都是工厂,到了下班时间,一群工人盯着李晓平干活,好奇者有之,非议者有之。众目睽睽下,李晓平也感受到压力。

    飞机造成,李晓平找来一辆平板车,运到韶关试飞。在高速路上,也招惹来众多好奇的目光,路过的车辆司机都会扭头多看两眼。甚至有一位司机特意从后面追上来叫住他大喊“兄弟,这飞机真能飞呀?要运到哪?”

    首飞就成功创造历史

    即使有图纸,自制飞机也不是容易事,非专业的制造者往往要花费上千小时。李晓平也花了将近一年,才造出一个可能飞起来的成品。因此,对这架飞机的试飞,他寄予厚望。

    李晓平开始寻找试飞员。问了国内很多人,没人愿意尝试。飞机不是自己亲手做的,就算起飞前检查得再仔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组装过程潜藏的纰漏,因此没人愿意冒这个险。李晓平只好辗转从台湾请来专业试飞员,8天要花3万元。

    4月8日,起飞前的调试紧张而忙碌,李晓平的心情忐忑到彻夜失眠。

    一些朋友从深圳到韶关围观。飞友们也做好了失败再战的准备。通常,飞机需要多次调试才能顺利起飞。但这次试飞出乎意料的顺利,第一次就成功了,所有人既惊又喜。李晓平一直盯着飞机稳稳地飞在天上。直到成功降落,他才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新历史,在这一款越野飞机领域,这是我国首次试飞成功的民间自制飞机。

    爱机不负主人的厚望,接下来连续8天的试飞都很成功。一系列数据也令人满意,起飞距离60米,飞行高度达到884米,时速超过100公里,最高时速达到160到170公里。

    李晓平这架越野飞机的原型叫“Cub”,被飞友们昵称为“小熊”。它在美国老家是常见的家庭飞机,已有几万架。我国已有的“小熊”多为整机购入,因此李晓平这次的自制成功显得难能可贵。

    试飞员睡着让他练胆

    4月24日,南都记者在韶关见到这架飞机时,李晓平和弟弟在给这架飞机安装喷农药的设备。飞机发动机工作时间表标记着“13小时54分钟”,虽然不代表滞空时长,但至少可以证明它累计滞空已有10小时左右,这一飞行时长在自制飞机中也是成绩优异的。

    接受采访时,李晓平拍着胸脯说:“坐我的飞机比民航的还安全!”可说到试飞,他出乎意料地谨慎:“我也是很惜命的人。”试飞第一天,李晓平不敢上飞机。直到第三天,试飞员确认飞机已全部调试好,他才坐上自己的爱机,与天空第一次亲密接触。回忆当时的心情,李晓平只有三个字———很镇定,这个场景已在他脑海里演练了无数次。听着飞机引擎轰鸣,机轮略带颠簸地在跑道上滑行,约60米后,飞机徐徐升空。李晓平感觉到略微失重,那一刻,他还是不免有些紧张,松开了握紧的手,狠狠擦了擦手心里的汗。

    经历过第一次后,他开始“胆大妄为”起来。飞机是双操作系统,两人可以同时操控。当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后,试飞员放心地让没有飞行执照的李晓平驾驶。

    从机翼上绑着的视频录像上看,这位试飞员甚至一度放心到睡着。李晓平当时开得很稳,他也能理解试飞员犯困:“因为开飞机和开车一样,久了自然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空中领域广阔,万一出了什么问题,试飞员醒了一样能救过来。”但转头发现旁边的人睡着的那一刻,李晓平还是吓了一跳:“立马用手肘给他一拐,大喊‘快起来!’”直到把试飞员弄醒,他才松了口气。

    揭秘飞友圈

    单反穷一代 飞机穷三代

    深圳飞机爱好者不少,真正飞起来的不多。李晓平算了一下,大概有十几人。部分为自制飞机的实践者,其余为私人飞机购买者。

    飞友们各自专注不同领域,其中拥有飞机数最多的应属何呈祥。他拥有十几架直升机,平日都放在位于西乡的工厂中,周末有兴致时,他会带上爱机到周边城市的机场上遛一遛。

    造一架飞机花了100万

    如果说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拼装好一个玩具需要的时间可以用“时”和“分”来计量。对于飞友来说,自制一架飞机,耗时则需以“年”计,耗资则是数以“十万”计。李晓平以相机类比:“你们都说单反穷三代,在我们圈子里,这话要改一改,叫‘单反穷一代,飞机穷三代’。”掉进自制飞机的大坑,相当于掉入了一个烧钱的无底洞,这个圈子里不乏购买了八九架飞机套材也没组装成功的飞友。

    埋头一干就是几年,李晓平算了算造飞机的花费,成功的这架大约花了60万元。在自己动手之前,他还买过二手机,再加上前几架失败的半成品,总共投入约100万元。在国外,一架他这种型号的飞机成本约在几十万元人民币。但国内几乎没市场,导致没人生产材料,自制飞机的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一些材料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一涉及进口和关税,价格就往上涨。李晓平的这架飞机百分之八十的材料从国外购入。

    一些便宜的替代品国内也可以找到,但这些印着“m adeinC hina”字样的航空器材往往做工粗糙,和进口的无法相比。要飞上天的东西让人不敢马虎,所以飞友们宁愿选贵的。

    除此之外,李晓平还在考飞行执照,他已经在湖南报了名。40个小时学费16万元,超出的部分每小时5000元。而在美国,考飞行执照的花费仅为1万美元左右。

    做水客“背飞机”只为省钱

    当然,李晓平花的这100万在飞友圈还不算最高的,有的飞友为此投入几百万。比如做直升机的何呈祥,目前拥有十几架飞机,投入超过300万。近日,何呈祥还自费到法兰克福参加航展,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飞友并非属于“不差钱”一族,为了省钱,他们另辟蹊径,开始做水客“背飞机”,取径香港省掉税费。深圳的飞友占据地利,更是见过不少行内说的“倒爷”。李晓平举例,他的飞机最贵的部件是引擎,花费20万,如果从香港运进来,可能只要12万左右。“如果整台发动机背进来,很容易被查收,一般都是拆分成几个部分,等到过关后再组装。”李晓平说,第一架飞机耗费太多冤枉钱,所以下一架飞机他也考虑去背耗材,“有了经验之后可以避免浪费材料,第二架成本控制在40万元左右。”

    计划组装出售飞机

    李晓平的第二架飞机还在计划中,曾造出我国第一架自制JD T m ini-M ax的深圳摄影师杨伟民已经着手在做。杨伟民告诉南都记者,他想在“小熊”的基础上设计一架更复杂的飞机,这就需要更多的投入。这笔资金,一部分来自他已经卖出去的第一架飞机“小马”。这架飞机耗资约10万元,而出售的价格令人吃惊。杨伟民说:“是同类飞机在世界上最高价格。”据了解,二手“小马”售价都不高,而杨伟民的飞机由于具有历史意义、性能良好,售出30万元的高价。

    李晓平也有卖飞机的打算。当初选飞机时,李晓平就衡量了挺久,他的目标是经济又实用。一定下来,他就为自己的飞机规划好了蓝图———用于喷洒农药或飞行教学。他计算过,如果人工喷洒农药,每亩的成本为25元;用飞机来喷农药,加上燃油费等,每亩的成本仅为6元。如果真的有市场需求,不排除日后多组装几架出售。

    不过,与前文中所说的“零售”不同,在国内自制飞机商业化道路上,已有了先行者。当别人还在购机、玩机时,另一位工厂老板颜国忠已经开始批量生产m ini-m ax飞机。老颜笑称:“我们常说,造100架飞机,不如上天飞一架。”据悉,像他这样生产木质载人飞机的套材厂,在国内也是首家。

    背景

    低空管制严格

    飞友期待在深圳起飞

    在我国,一架飞机的飞行需要办理适航许可证、电台执照、国籍登记证(以下简称“三证”)。没有取得“三证”的飞机被称为“黑户”飞机。驾驶“黑户”飞机也被称为“黑飞”。据飞友圈内人士估计,我国目前民间拥有的私人飞机中,黑飞(证件不齐全或未经审批)达到80%以上,纯黑飞(无证件且未经审批)也高达60%。

    管制严格逼出不少“黑飞”

    对于私人飞机拥有者来说,“三证”中最难搞定的是试航许可证。我国民航管理规定,要取得试航许可证,必须先进行飞机托管。托管方必须是拥有飞机营运资质的航空公司,私人飞机主向托管方支付管理费用,并经由托管公司将其纳入统一的航空管理体系。

    这就意味着私人飞机的飞行、降落等需要进行申请,并会受到托管方的制约。同时,我国空中管制条例规定,私人飞机的飞行需要提前向当地的民航空管局申报航线。这对崇尚自由的飞友来说太过麻烦。而托管飞机的费用很可能超过飞机本身的价值。有飞友向南都记者透露:“按规定办理,有些款式的飞机办一个试航许可证大概300万元。”高昂的费用让很多私人飞机主无力承担。

    哪里起飞哪里降

    黑飞者在驾驶飞机时,通常选择对私人开放的中小型机场进行起降。但由于我国的中小型机场数量少,几乎不对私人飞机开放。因此,想要体验飞行乐趣的机主们只能在起飞点盘旋、环绕,然后在同一地点降落,少有飞机能做到离场飞行。这也大大降低了飞机的实用性。

    与之相反,在通用航空领域非常发达的美国,飞机取得试航证不需要托管,飞机拥有者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机场进行停放。中小型机场和飞机维修站等也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

    接受采访时不少飞友认为,目前黑飞不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严格的低空管制制度,这极大限制了我国通用飞机领域的市场化发展。

    一位飞友做了形象的比喻:“低空飞行领域在很多国家都进行市场化运作,对民众开放。在国外,私人飞机想要飞行,民航局甚至会提供天气预告、导航等服务,如果不小心飞到特定领域,还会有其他飞机护航引导。反观我们,就像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保姆却不让主人使用家里的东西。”

    低空管制有望破冰

    2010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意在放宽对低空飞行领域的管制。计划将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进行开放,允许轻型固定冀飞机和直升机等一些小型飞机飞行。意见出台后,众多飞友寄予厚望。目前已有一批城市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试点,深圳并不在其中。以深圳为例,目前为止,私人飞机几乎不能明目张胆地飞行。这也造成了李晓平、何呈祥等在深圳制造飞机,却要到外地飞的尴尬。

来源:南方都市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