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1 11:17:45
|
查看全部
对话诗人
周亚平:诗歌写作如鸡啄米
“诗歌写作,如同鸡啄米,只有一次它啄到了钻石,却并不好吃”,这是摘录的诗人周亚平一首新作中的句子,这是否意味着写作必须千锤百炼?周亚平说:“我理解,诗人首先是一种生活状态,其次是一种表达状态,人如何活着?既是学习生的艺术,也是学习死的艺术,每个人的领悟一定不同。诗,集人生大成,当然千锤百炼。”
刘立杆:离得近才能写得好
“战地摄影记者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在诗歌来源方面也如此,如果你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观察不够仔细。”刘立杆说,“任何日常的东西在不同的光线下和角度下都会呈现出陌生感,并伴有熠熠生辉的效果。”
“到了这个年纪回头看自己会比较清晰,也更有勇气去为历史记忆复行。”刘立杆说,很多时候记忆是模糊的,如果年轻时贸然地写出来,记忆可能就变成你写的那个样子,不复存在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为自己做一个小结,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记忆其实也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在进行时’。”
张执浩:目击成诗,脱口而出
从多年前入选中学课本的《糖纸》的“赞美之诗”,世纪初《美声》的沉痛,到新近的《雨夹雪》、《雨中鸟巢》的积淀,张执浩诗作中对俗世生活的敏锐体察一直未变。“如果说还有一些读者喜欢我的诗,那是因为我没有拿腔捏调。我是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和写作的人,我的野心和雄心也只针对自己。”
张执浩说,自己很多年前就给自己的生活和写作定过一个标准:“我不与无中生有的人为伍/我不与看不见的事物为敌”。“近年来我往前更进了一步,提出要‘目击成诗,脱口而出’。一个自觉的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吸纳能力,因为在我看来,诗歌从来就不是什么天外之仙,更非不明飞行物,诗歌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琐碎里,能否发现,如何发现,是判断一个‘诗人’是不是真诗人、好诗人的重要标准。”
叶辉:随缘写诗,动向不明
此次来深圳参加“诗歌人间”活动,叶辉精选了5首诗作,它们分别是:《月亮》、《在展厅》、《隐秘》、《家神》以及《飞鸟》。叶辉解释说,他之所以选择这5首作品,是因为这几首诗歌有大致相同的主题:探究隐秘的世界的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以前,在古代,人们感受可能远远比今天真切。而今天,它们或许只存在少数人的观察和觉悟中,存在于少数诗歌中。但我一直认为隐秘联系存在于人类生活中,当然也包括自然世界,它可能是艺术和诗歌中失去的某一类传统。”叶辉说。
跟很多诗人一样,对于诗歌创作,叶辉的态度很“随缘”。他说:“如果说我的创作有什么新动向的话,也是‘动向不明’,因为我并不确切知道自己下一首诗会是什么样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