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3 07:55:40
|
查看全部
致敬母亲
昨天是母亲节,让我们感恩所有的母亲。蕴藏在生命基因中最深处的力量就是母爱。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并不是人类的专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都有母亲为后代尽职尽责地付出,我们人类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高等动物,会用感恩和孝顺回报父母亲。
在这个移民城市里,因为远离故乡,因为和亲人天各一方,在母亲节到来时,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格外强烈。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自然赋予了众生各种神奇的力量,其中最为神秘的,蕴藏在基因最深处的力量就是母爱。每种生物诞生于世,无不靠伟大的母亲给予生命。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地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而母爱也并不是人类的专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都有母亲为后代尽职尽责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动物的情感是伟大的,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表现了对子女本能的爱护,可是与人类相比,这种爱还是有局限性,它们只能守护、哺育和教会幼仔简单的生活技巧。无论如何,人类还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动物,人类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可以用语言传达给下一代更多的东西,并且从孩子出生前到出生后都能给予更为理性和有效的呵护,不仅将孩子健康地抚养大,更可给予其思想上的教育。因此人类的护幼是本能与思维感情的结合,更为深沉和多样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人类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高等动物,在这一点上区别于动物——我们会用感恩和孝顺回报父母亲。
蜈蚣:抱着卵团不松手
蜈蚣妈妈在产卵时会将身体蜷成“S”形,卵经由身体末端生殖孔排出,并在第八、九体节的背板上粘结成一团,然后蜈蚣巧妙地翻转身来将卵团抱住,不吃不喝,直到卵团孵出为止。小蜈蚣刚孵化出来时,蜈蚣妈妈也不敢掉以轻心,还是用它的多对足紧紧抱住那些白色柔软的幼体,这些小家伙孵化20天后,才会自行散开和觅食。
蠼螋:全心呵护卵和幼虫
蠼螋(音:qúsǒu)长着一只剪刀状的尾铗(音:jiá),它用这把利器捕食其他小虫。这种看似剽悍的昆虫却是一个模范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寸步不离地趴在卵上,除了守护,还会用足沾取口器分泌的液体,清洁卵的表面,防止卵发霉或者感染。若虫孵化以后还一直用心呵护它们,用尾铗吓退敌人,找食物给若虫吃,一直到若虫能独立活动散去后才会离开。
小蜂:把卵产在蛾卵里
寄生现象在昆虫世界显得尤为普遍。这堆青绿可人,还带着天珠般花纹的东西,是枯叶蛾在树枝上产下的卵。盘踞在卵上的小蜂是一位自私的母亲,它用腹部末端尖利的产卵器刺破枯叶蛾的卵壳,在里面产下了自己的后代。小蜂的卵孵化后就有充足的营养来源,而枯叶蛾的卵将无法孵化出后代。自然界原本就是弱肉强食,动物们都进化出了自己的本领更多地繁殖,我们也不能苛责这位自私的母亲,这是漫长年代刻入基因的法则和爱子之道。
棉蝗:把卵产进水泥缝
棉蝗又叫大青蝗,通体青绿,身体粗壮,是蝗虫家族的巨无霸。因为体型大,密布着粗刺的后足弹跳有力,因此得了一个非常有气势的别名叫做“蹬山倒”。这位棉蝗母亲,正是用着蹬山倒的气势,将粗短的产卵瓣竭力插入登山道的水泥地缝隙中。它为何要选择此处产卵呢?或许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还是有其他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尽全力留下后代的作风,是动物界每位母亲不可磨灭的天性。
家燕:奔波喂食不得闲
观察一个满是幼燕的燕窝,就会发现忙碌的父母大约5分钟就要飞回来一趟,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喂食。一只长了10天的家燕幼鸟,每天要由亲鸟喂食近百只昆虫才能填饱肚子。家燕每窝产卵4-6枚,父母双亲共同孵化15天左右。出壳后,亲鸟共同饲喂孩子20天,雏鸟方能出飞。亲鸟再饲喂5-6天,雏鸟有了独立活动能力就会离开父母远去。
为了孩子,她们放弃了“女为悦己者容”的美丽
在南方,太阳鸟被叫做“朱雀”,是国人心中的瑞鸟。颜色艳丽的叉尾太阳鸟是深圳常见的留鸟,体格还没有一部iPhone大,喜欢飞到刺桐花的枝头食蜜,加上它可以在花朵前悬飞,常常被人误认为是蜂鸟。
留心观察雄性叉尾太阳鸟和雌性羽毛颜色的不同。与人相反,在鸟雀的世界里,雄性装扮得更加鲜艳,尤其在嘉年华似的繁殖季节,雄性鸟雀会长出绚丽的繁殖羽和婚姻色,吸引雌性,而雌性为了准备孵卵,羽毛的颜色反而更加朴实和低调,尽量不醒目招摇,和环境的色彩能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安稳地在巢中孵化后代。
为了下一代,鸟雀的母亲们放弃了“女为悦己者容”的美丽。
慈鲷:把儿女含在嘴里
传宗接代是动物的本能,也是物种繁衍最基本的保证,动物为了呵护下一代,用尽了智慧和能力,大鹏湾里母慈鲷(音:diāo)保护儿女的场面,温馨而令人感动。
来源: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