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天深圳商报刊发了《护士同工不同酬有望解决》的报道。报道显示,目前我市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41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3.24人,已经达到世卫组织提出的每千人口应有2名护士的标准。但由于编制不足造成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导致我市“三甲”医院护士流动性大。以北大深圳医院为例,833名护士中有445人是非在编人员,占53%。
这篇报道看似给刚过完护士节的护士们带来了好消息,但它恰恰表明:护士行业存在着“同工不同酬”不公平现象已经有些时日了。其实,不只是护士行业,教师行业、公共服务部门等一些领域都有类似情况存在。30年后,“同工同酬”在深圳居然又成为问题,叫人情何以堪!因为30年前,实现“同工同酬”曾是深圳的一面改革旗帜。
30年前,没有编制,就意味着没有工作分配、没有工资收入,连做“临时工”的机会都没有。改革大幕已经启动的蛇口却很快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但全国还是难以动摇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局面,人才的流动几乎是铁板一块。1982年,蛇口打破了像统一分配粮食一样的“统购统销”人事制度,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公开招聘的第一步。袁庚曾这样勉励大家:“单位不批准不要紧,没有介绍信也没关系,把过去的经历都放到档案里,来到蛇口就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干,按需分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再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享受相对应级别的工作。”
此外,比内地丰厚的薪酬也是蛇口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亲历者回忆,蛇口当年给应聘者们提供的工资比较高,是按照内地工资的1.3倍来定的。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业,还能拿到和自己劳动相匹配的薪酬,“编制”对人才的限定就此消解。通过打破身份门槛、推行竞争上岗、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等办法,深圳开创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争相奔赴深圳,这一现象也被人们形容为“孔雀东南飞”。深圳十大观念之一的“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的就是大家对“英雄不问出处”的平等精神的向往。
也许有人会说,深圳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当年不一样,当年是“终身制”,现在只是编制指标无法满足真实需要,假以时日即可解决。真是这样吗?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确实需要对人才进行资质区分,给予不同的报酬;但编制对劳动者的身份划定却与工作性质和内容无关,就因为来源不同而造成身份不同,被不同的薪酬体系绑定,干同样的事却拿着不同的工资。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编制设定都是不合理的。对人才的不合理限定,使得他们的收入受损、流动受限。而亏欠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护士、教师等劳动者,整个社会的损失更大,病人将得不到优质护理、孩子将得不到精心呵护……
几天前,深圳公布了未来三年改革路线图。市委书记王荣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真正把改革作为破解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法宝”,把改革的意识和精神贯彻到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实现“同工同酬”曾经帮助深圳吸引了大量人才,让改革蓝图变成了现实;深圳的未来发展依然需要吸纳各种人才,依然需要劳动力市场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深圳,请证明自己依然是“改革之都”,让“同工同酬”在各行各业实现!(胡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