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安徽电建一公司机修钳工班组19个人,6个工种,要负责2829台起重机的安装和大修,还要保证省内20多个工程项目的机械出现故障时随叫随到。这么少的人,要完成这么多任务?就是不吃饭不睡觉,24小时连轴转也干不掉!他们纵有三头六臂,72变的本领也会焦头烂额的!机修行业内对此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相信钳工班能完成这些任务!
而实际上钳工班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很出色。既无质量返修,也无服务投诉,加班次数屈指可数,劳动强度也不高!大伙都说,这得益于陈班长的“标准化”。
陈斌班长和他的“标准化” 5月14日上午,笔者到钳工班想看看他们的“标准化”。不巧班组刚接到施工现场吊车报修电话,现场吊车故障比火烧眉毛还要急,吊车一停,那一大片作业区域立即处于半停工状态。陈班长放下电话,招呼抢修作业小组的人到班组会议室。这么急的活还不抓紧时间大伙去准备,到会议室干啥?我急得直跺脚!
只见陈斌开启电脑和投影仪,打开文件夹,故障吊车展现在银幕上,点击吊车故障部位,结构图,故障原因,排查步骤,所需工器具,安全注意事项等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整个交底用了5分钟左右。
他将抢修所需工器具、配件等打印出来交给抢修小组负责人,大家分头准备,10分钟后,抢修人员乘车出发。
班组没实行“标准化管理”之前,这样的“交底”最快也要40多分钟,由于仓促,故障原因分析不准,故障部位机构只能凭印象,经常出现携带的抢修工具、配件丢三落四,作业“抓瞎”的现象,增加了作业难度,抢修时间拖长,作业人员非常辛苦,机修质量也难以保证。
陈斌为了制作这个抢修文档,动员全班组行动起来,利用休息时间,分工协作,一起动手。先按起重量将吊车分类,将结构图扫描输入微机,梳理近几年维修记录,把各类机械附件的数据信息归类,建立机修标准化数据库。
刚开始时大家觉得工作量太大,嫌麻烦,动摇了信心。在几次抢修时尝到“标准化”带来的甜头后,大伙才真正认识到其好处。小伙子们还利用电脑知识丰富的特长,把吊车组装过程制作成动漫,图文并茂,易懂好学,还有趣味性。
“对吊车操作工也实用。”陈斌说,他按吊车的种类,把资料拷贝给操作工,润滑部位、保养知识、小故障排除等应有尽有,操作工的保养及时,机械故障率减少,小故障他们自己“照葫芦画瓢”就能解决,钳工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
另外,还能做教材。他告诉笔者,班组学员作业前、作业后都要进“标准化数据库”,预习、复习,因此专业技能进步很快,学徒期缩短了一半。(夏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