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5月13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薛村矿举办了职工创新成果 展。让运输区电修班引以为豪的是,这次展出的30余项创新成果中有他们五项成果,在全矿班组中居首,50余名出席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经验交流会的代表看后,对他们大加赞赏,《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版面的主编夏晓凌老师还留下了个人名片。
        “我总认为煤矿工人还是憨、大、黑、粗的形象,今后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他们了——智慧!”一名代表看了创新成果展后感慨地说。
        那么,是什么让这里的煤矿工人彻底转形了呢?14日,笔者到运输区井上电修班,采访了这帮“智慧哥”。
        “憨、大、黑、粗可能说的是以前的生产一线职工,基本上靠抡铁锨撩煤,像我们这个班组,电、割、焊、铆都要接触,所以还是比较重视技术的,如果这些活儿拿不下来,遇到事故处理不了,就是再能吃苦,也当不了班长。”职工段学伟介绍了他们班组的不同之处。
        “这里说的重视技术只是拿得起电工、气焊之类的活儿,并不是昨天看到的那些技术创新。”班长袁志强补充道。
        袁志强还讲诉了他刚当班长时的一个故事。那是2009年底的一天,袁志强安排三名职工做绞车绳头。他们好不容易将钢丝绳一头窝成圈,上好绳卡子,其中一名职工拿锤子砸绳卡子时,一不小心砸到了工友的手,大拇指顿时跟发面馒头似的。两名职工在做第二个绳头时,由于绳卡子没卡好,钢丝绳弹开,又挂伤了其中一人的手。一件小活儿伤了手下两员大将,让袁志强甚是郁闷,提高做绳头的安全性成了他的心病。令他惊喜的是,段学伟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琢磨研究,居然成功自制出了薛村矿首台绞车绳头制作机,不仅体积小巧、携带方便,而且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做绳头伤人事故再也没有发生过。
        “这样的创新在旁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我们的工作中非常实用,所以,这件事也成了我们注重追求创新的转折点。说真的,我们对这样的创新如饥似渴!”袁志强告诉笔者。
        尝到创新甜头的袁志强积极运用创新破解生产中的难题,先后和他的工友们完成了潜水泵改造,实现了智能开停泵;电机车蓄电池改造,实现了电机车欠压保护;电机车机械制动系统改造等创新项目14项,每年为矿创效60余万元。
        为方便他们继续创新,2013年初,这区工会特意为他们建立了创新工作室。据悉,创新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创新项目已经立项,研究制作电机车人工控制报站机。袁志强介绍,如果在电机车上安装自动报站器,容易发生误报或不报的现象。人工控制的报站机,报站更加准确,职工乘坐人行车就如同坐公交车一样,清楚到哪一站下车,再也不用因下错车头疼了。
        “我们退休的老班长有技术,能吃苦,我们都尊敬他。而袁志强当班长后,带领我们搞技术创新,使我们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还激起了我们学技术的兴趣,我们更加佩服他。”青工陈江波谈到他的班长非常兴奋。
                                                                                                   刘治军 赵龙泉
5月14日,袁志强(右)和段学伟(左)正在用自己发明的绞车绳头制作机制作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