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2|回复: 2

今天,图片总监如何当?

发表于 2008-9-8 22:52: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天,图片总监如何当?
——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交流论文
        2002年3月底,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委托,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在江苏江阴市举办了首届全国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会后又举办了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的评选。会议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全国各地各报图片编辑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图片编辑工作在整个新闻摄影工作中、整个报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议强调,加强图片编辑工作是整体提升新闻摄影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会后,全国各地各报图片编辑、图片总监的队伍开始逐步壮大。
        2003年秋天的第六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图片运行机制”的口号。2004年6月,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与华南分社又联合在广西南宁举办研讨会,专题研讨报纸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图片运行机制的问题。与深圳会议相比,南宁会议强调了“科学有效”四个字,也响亮地提出了报社要设专管摄影工作的副总编的诉求。
        我之所以先回顾这个历程,是想说明,图片编辑工作已成为目前报界对新闻摄影工作关注的重点,对新闻摄影业内来说,也已成了能否将新闻摄影工作跃上新台阶的关节点。
        那么,图片编辑(总监)在新闻摄影这个系统工程中,它是扮演怎样一个角色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妨先听听新闻摄影界的老前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创始人蒋齐生老先生是怎么说的。“图片编辑”与“图文并重”都是蒋齐生同志在银川会议上提出来的。按蒋老的原意,“图片编辑”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新闻素养。对新闻摄影有真知灼见,是业务上的权威。他应当是报社编委会成员之一,报社在讨论办报方针时应有他的发言权,特别是对版面安排,总编辑应听取他的意见。平时则受总编辑的授权,决定新闻照片在各个版面上的运用。
              蒋老在给“图片编辑”定位时,我国绝大多数报纸还都只有4个版,只有少数几家报纸是8个版,所以每天报纸上照片利用量不大。进入九十年代下半期,我国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原有的报纸大规模扩版,还问世了许多新潮报纸,这些新潮报纸动辄36版、48版,甚至更多。且都以多登照片、登大照片作为吸引读者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报相继设立了专门从事对照片进行组织、取舍、梳理文字工作的图片编辑岗位,这些图片编辑有的设在摄影部里,有的设在总编室(夜编部、出版部),也有的专门设立了图片部。
          当图片编辑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了摄影记者人数,这时社领导就开始考虑要有一个人统管摄影工作或图片编辑工作,于是不少报社设立了图片总监。
            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图片编辑的概念已不是蒋老说的图片编辑,只有图片总监的身份较为接近蒋老对当初对图片编辑的定位。为了叙述方便,也为了避免引起歧义,下面我在行文时则用“图片总监”的概念。
目前在全国有明确身份的图片总监人数在百名以上,但真正符合蒋老对图片总监定位的成为编委会成员的大概只有南方周末王景春、新快报李洁军、东方早报常河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另外像深圳特区报李楠、大众日报孙京涛等同志的工作岗位在总编室(夜编部、出版部),他们虽然没能进入编委会,但由于领导的授权比较充分,加上本人的能力较强,所以工作也都卓有成效;其他人数较多的,不是由摄影部主任兼,就是有图片部主任兼。虽然他们也都很努力,但由于体制没理顺等原因,工作成效还不是最理想。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认为还是出在对图片总监的岗位职责没有定位准确。比如有的报社让摄影部主任转岗当了图片总监,但社领导也没弄清图片总监究竟是干啥的,潜意识里仍将他当作摄影部主任来使用。也有的报社任命了图片总监,但仍放在摄影部,几乎成了摄影部主任的助手。
            我们不妨咀嚼一下蒋齐生同志对图片总监的定位:“图片总监的日常工作应当是受总编辑的授权,决定在新闻照片在各个版面上的运用。”这就是说,图片总监即使不是编委会的成员,他的岗位起码也应当放在总编室(夜编辑、出版部),具有总编室主任、副主任的事权。比如前文所提到的5位同志之所以能干出成绩来,是因为他们都已跳出采访范畴,溶入到编辑范畴,一心当好图片的“经销商”,而不再去做“生产商”——即使他过去曾是摄影记者或摄影部主任——正有效地将老总对新闻摄影的诉求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版面效果。
              但问题又来了,在同一个报社内,又有摄影部主任,又有图片总监,他们都在为报社的摄影工作努力着,可又分属编辑和采访两个系列,他们之间又如何协调工作?
              依我的看法,报纸新闻摄影实现采和编的专业化分工是时代的进步,不仅对办好报纸有利,对摄影部、摄影部主任同样有利。
            身处采访第一线的摄影部主任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管理上、采访拍摄上和题材挖掘上,指挥摄影记者去“生产”出更多叫座的好新闻照片。因为在任何时候拿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只有有了好照片,才可能让图片总监有更多的发挥余地,才能在版面上有更精彩的体现。
          而身处编辑系列的图片总监,相对于摄影部主任,他比较超脱,视野更加开阔,可以冷静地去观察思考,可以有时间出点子去引导作者的工作方向,也可以有较多时间通过编辑手段将新闻照片的魅力在版面上充分体现出来。
          不管是摄影记者转岗当的图片总监,或是由对编辑图片积累了较多心得的版面编辑担任图片总监,还是由在大学里就读时对图片术有专攻的饱学之士担当图片总监,只要与摄影部主任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责任明确,应当是可以协调好工作的。
          近十年来,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在新闻摄影圈子里的知名度很高。为什么?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胡颖同志的话来说,华东分社是我国主流媒体中第一个真正建立起以图片总监为中心的图片运行机制的报社。《中国记者》总编辑陆小华也说,华东分社的成功,不是在于领导怎么个重视,张蔚飞怎么个努力,而在于建立了一个——对新闻摄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机制。
            1994年底,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成立。我从解放日报调来当摄影主管,级别是副处,这对一个副部级的单位来说,显得人轻言微。但领导上作出的决定是:所有版面上的照片都由张蔚飞决定,而不是由张蔚飞选送、版面编辑选定。并要求我在华东地区团结、培养一支有较高水准的作者队伍,要保证将华东地区的好新闻照片第一时间选送到版面上来。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是图片总监,但已经明确界定我的身份不仅仅是摄影记者的头,而是对分社摄影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来的,承担起沟通摄影作者与版面之间配合的,居间调配新闻版与各专版之间所需照片的一个“无职有权”的摄影中心人物。
            当然这十年来,我的工作也没有让领导和同志们失望。《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上的摄影栏目,无论是摄影版“华东写真”,还是新闻版上的“今日聚焦”,甚至专版上的“看图说话”、“金视点”都成了叫得响的品牌。
        静下心来要谈谈该如何做好“图片总监”的体会,根据我这十年的体会,我想应当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一、要用专业眼光选照片
        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适合用照片去反映的,也不是所有好的照片按上一条文字说明就可变成好新闻照片的。新闻摄影自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图片总监应当明白并掌握新闻摄影这一规律,了解新闻照片的长处和短处,同样也要了解照片的对手——文字的长处和短处,只有这样,你才能将工作做到位。
        所以,作为一个图片总监,除了也象总编辑那样,要考虑出手的图片必须和党的总体报道方针相吻合以外,更多考虑的应当是新闻照片的个性、特性和扬长避短问题。被你所选中的新闻照片要有丰富的 形象语言,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定格的画面是所报道的新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那个“瞬间”。
          论述到这里,大家也都可以想象得到我每天选稿的方式了。我当然关心新闻照片的政治因素,但我决不把照片的政治因素作为全部的标准,事实上目前你所收到的 99%以上的照片,其政治标准都是合格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照片本身。在具体选用新闻照片时,主要看这幅(组)照片是否符合新闻摄影规律,也就是我要用“反推法”审视一下:这个题材假如改用文字去报道效果会怎样?如果文字效果好于照片的,那么就弃之不用,如果文字效果不如照片的,那么就加以选用。
          经图片总监之手选用的照片,在版面上应当展示出新闻照片特有的魅力。其生动性、感染力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比的,其作用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替代的,那么久而久之,新闻照片在版面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地位。也只有这个时候,图片总监在整个新闻摄影链节中的作用和图片总监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二、要将新闻照片编成合格品后再交给版面
            要用专业的眼光选照片是图片总监首要的基本要求,那么是不是图片总监每天用专业的眼光选中的照片往版面上一扔就算完成任务了呢?
            不行!还需要你放下架子动笔认认真真地将文字说明重新梳理一遍。由于现实的原因,不少摄影者的文字水平不是太理想,如果图片总监不肯屈尊动笔作文字说明的再加工,就这么将错别字连篇、病破句成堆的文字说明发上去,或是将要素不全、提法不妥的文字说明发上去,版面编辑会怎么看新闻照片?怎么看你这个图片总监?
所以,在我当图片总监的日子里,我总是不嫌其烦地与作者沟通,问清新闻的来龙去脉,然后帮作者将文字说明修改妥帖,有的时候干脆替他重写。这样做,看似我的工作量增加了,自找了麻烦,但发到版面上的照片,却让编辑感觉到了新闻照片的独特魅力,就会愿意将照片放高、做大,见报后对作者本人又是一次业务指导,有助于作者水平的逐步提高。总之是属于“累了我一人,造福采和编”的要紧事。
                三、要在版面编辑与摄影作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版面编辑都是文字出身,对画面的感觉先天不足,当他们对照片提出一些外行的评价时,作为图片总监要认真地给予专业上的讲解和指导,让他们也慢慢地掌握形象思维的要点;相反,对新闻照片题材本身存在的问题,或是编辑对作者在题材把握等方面所提的意见,则要及时地反馈给作者,甚至是严厉的批评。只有图片总监认真去做这件“两面不讨好”的沟通工作,编采双方对于什么是好照片等方面的歧见,才会慢慢取得共识,才能使编采双方在新闻照片的运作上形成合力。
            四、要做好团结、培养作者队伍的基础工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理放在新闻摄影上也一样。如果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及时地固定地向你供稿,前面所说的一切就都等于零。
                所以,华东分社从创立的第一年起就决定每年召开一次摄影会议,至今已坚持了整整11年。从2001年起,又在上半年增办一次摄影专题研讨会。会上,华东分社会根据当时的 “摄情”,邀请国内名家、专家到会举办讲座,与会者之间也会相互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活跃在华东新闻摄影第一线的中青年摄影记者有一个学习交流的 机会,让他们的业务水平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让作者们体会到华东分社是关心他们的,他们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向华东分社供稿,形成供稿的良性循环。
          华东分社成立的最初七年,靠我与作者之间的写信、打电话,靠举行会议、研讨等措施,有效地形成了属于华东分社的作者队伍。但自2000年国内图片网站出现后,对原有作者队伍的冲击很大。面对高科技时代出现的这个新问题,作为图片总监的我,不得不说服社领导投资百余万元,于2003年8月在全国党报系统中第一家办起了图片网站——“华东图片网”。
            “华东图片网”运行2年多来效果良好,可以说,华东分社又在更高、更科学的层面上团结了更多的摄影作者。从今年8月1日起“华东图片网”已重组为人民日报社的“人民图片网”,已成为能在全人民日报系统实现新闻摄影资源共享的图片库。
            图片总监岗位虽然重要,队伍发展也很快。但毕竟不像摄影记者那样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所以,图片总监的工作还都处在摸索阶段。到底怎样干才合理,才有效,也都没有一个定论。我上面所谈的这些做法和体会,也只是一孔之见,不一定对,只是抛砖引玉,为大家的研讨提供素材而已。
            好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已在关注图片编辑的问题,已决定在2006年春天,由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再来操办第二届全国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届时各路高手,各位先进,尽可在会上高谈阔论,发表高见,形成对促进我国新闻摄影工作的繁荣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理论。也许到那时候,“科学的图片运行机制”才会在我国报界真正地建立起来。
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图片网络中心主任 张蔚飞
2005-11-01 00:0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09:08:00 | 查看全部
张蔚飞是我的老师,是只认稿不认人的倔强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10:50:05 | 查看全部
先收藏,一会再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