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5|回复: 0

[深圳杂谈] 让“非遗”活起来

发表于 2013-5-17 13:46: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届文博会唯一“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分会场——梧桐山艺术小镇“巷子坊”,把散落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起来,并与本报合作共同打造深圳“非遗文化”体验基地,让“非遗”集中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无疑是“非遗文化”保护的一次很好尝试。

“非遗”集中展示在人们面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首设“非遗馆”,来自17个省份的208个“非遗”项目惊艳亮相,成为那一届文博会的最大看点之一。黎锦、鸡血石雕、徽笔、安顺蜡染……那些传统技艺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产品也非常热卖。现在,“巷子坊”搭建起永不落幕的“非遗馆”,让“非遗”活起来,让它们能通过文博会的平台走入人们生活,显然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

不过,要让好的“非遗”项目具有生命力,不是简单弄条街,整几个铺面就能解决的。保护“非遗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什么?“非遗”到底该如何保护与传承、发扬?显然也不是一条“巷子坊”可以解决的,这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只能说“巷子坊”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起点。

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最好方式,毫无疑问是商业化。瑞士的手工表,意大利的手工制鞋,都是最古老的手工技艺,却又都是最时尚的商品,这样的“非遗”无疑是具有最强生命力的。这也说明“非遗”只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才是最好地保护。事实上,深圳的香云纱也正是因为有时装界的介入,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其次,对一些一时难于商业化,但确实又有必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的技艺,则可以采取政府拨款,非政府机构资助的方式加以保护。参观过文博会“非遗馆”的人都会发现,有些手工艺品卖起来很抢手,有些工艺品则展示起来很好看,很热闹,却没有多少人买,很难商业化,可技艺又值得传承。那么,对于这样的项目,可以学习香港文化保护的做法,民间组织和技艺传承人,按照项目向政府或非政府文化保护机构申请项目保护经费,而资助方按年度对项目进行评审,对做得好,且有价值的项目逐年拨款,让其逐渐找到自己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最后,还应该科学界定和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老的东西就是好的,那些在现代社会失去了生命力,甚至是已经连展示传承都成问题的技艺,该放弃的就应该放弃,该让它消失就应该尊重历史潮流让其消失。比如说,解放前很多工匠挑着担走街串巷锯盆锯碗,那确实是老手艺活,央视还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手艺让人叹为观止,可现如今人们早已经没有这样的需求了,甚至连传承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商业化。类似这样的传统技艺,是不是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值得花大成本去保护?值得商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承载着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文传统、 知识系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独特文化价值。“巷子坊”给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但如何做好“非遗”保护是更大的命题,或许我们今天才刚刚破题。(李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