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28 08:42:42
|
查看全部
在旧书里圆旧梦
刘金龙
上午11点,在南山蛇口南水村70号一间名为“深圳外来之家旧书连锁”内,偶尔进去一位顾客看了两眼里面满满几个书架的书后离开了,刘金龙坐在电脑前偶尔抬眼望下,又开始关注他的旧书网店了。从二手书地摊“走鬼”到旧书店店主,被誉为“打工淘书王”的他坚持了16年。在新书店一片萧条的当下,旧书对于刘金龙来说,是割舍不下的爱好,也是“能坚持的梦想”。
店门口那块颜色陈旧的招牌,也寓意着刘金龙关于二手书的最初梦想:为打工群体打造实惠的文化绿洲、用连锁的方式惠及更多群体。作为1994年来到深圳的“打工仔”,刘金龙很明白当初爱看书的自己第一次在八卦岭接触二手书时的心情,那是一片实惠又蕴含知识的地方。
意外结缘 二手书实惠又蕴含知识
刘金龙是湖南邵阳人,1989年高中毕业后复读几年,因“感觉没有出路”,于1994年和未婚妻来到深圳打工。没有技术的他经亲戚介绍进入龙岗的工地扎钢筋。不过有点文人气质的他搞不清“公分”,随时就能把扎钢筋的铁钩给弄飞,工作效率很低。他还因为没有钱买防护皮鞋,穿着从家带来的解放鞋上阵,脚经常被地下的建材扎穿。
那时的深圳无暂住证就要被收容,他因为省钱没办,在工地被抓过。干了七八个月才拿1千元工资又被罚了款,随后他换了纸品厂普工、保安等工作。尽管如此,他依然在业余时间保持爱好:看书、写小文章。
1997年,刘金龙拿出大半年攒下的三千元报了电脑初级编程班,想往软件方面发展。没地方住,他就在老乡的工地工棚垫着木板睡,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
还是在1997年,他在福田八卦岭发现有地摊卖二手书。“像我们这种生存状态的人,这些二手书摊简直是莫大的帮助,这其中蕴含着很大的市场”。不久,他开起了一间二手书店,不过不幸失败了。不过从那年开始到2001年,他和同学一起收书、摆旧书地摊慢慢积累了经验。
16年坚守 同开旧书实体店与网店
“第一年,那时候的普工一个月有600元纯收入,而我们摆地摊纯收入每月只有100元。”刘金龙曾经也动摇过,还准备去河南打工,不过因为喜欢旧书,他又坚持了下来,直到一年年好转。摆地摊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慢慢攒下了钱,他开起了旧书店。当时蛇口工业区工厂很多,市场需求旺盛,他在2006年之前,以每年一家旧书店的速度在蛇口连开了4家。
“那是最辉煌的时候,最高峰一个店一个角落就有50多人,你看现在,能有1个人就不错。”刘金龙感叹,随着社会图书市场萧条、读书群体减少,以及蛇口工业区转型升级,外来工群体随着工厂搬迁而流失,现在仅剩下南水村和坂田的两家店。
“全国整体图书市场气氛就不好。”刘金龙形容,二手书店是不常规的行业,付出多,但是收益少。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也常有媒体找他分析二手书市场。最幸运的是,他当年学的电脑技术终于派起了用场。2006年,他开始经营网店。目前,他在孔夫子旧书网的店铺销量在深圳地区排第二。
他坦言,实体书店依旧亏损,是靠网店在支撑并略有盈利,“我不能关了实体店,因为有的书可能实体店有而网店没有。”刘金龙依旧乐观于从深圳人口基数推算的二手书市场,毕竟二手书有价格优势,对新书市场而言算是一个有效补充。“况且这个行业我已经扎根很久,熟透了。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希望给那些爱书又舍不得花很多钱买书的人留一片栖息地。”所以,他还有个“二手书进工厂、进民办学校”的梦想。在他看来,工厂和民办学校都不舍得买书扩充图书馆,但他的价廉旧书就可以与之合作。
及时转型 为书吧咖啡吧提供旧书
“现在年轻的打工者们已经习惯于吸取网络碎片化信息,而不是通过读书来系统学习知识。”刘金龙发现,自己推广“进工厂和进民办学校”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对于他来说,旧书店是“小学生做不来,大学生不愿做”的行业,管理图书又是一门系统学问,比如他的店面二楼的图书整齐地分门别类,“外文书”、“管理类”应有尽有。在他看来,懂旧图书、会操作电脑、会开网店又会打交道的人太少,也没人愿意干。很多二手书店都陷入倒闭潮,“我觉得挺孤独的,没有了相互认同的人。”刘金龙说。
“还是要跟着形势走。”刘金龙对于旧书的梦想有着异常冷静和理智的看法,他知道旧书终归是旧书,现实也不可能实现“开二手书批发城”那样的宏伟志愿,只能想法紧跟时代,通过为书吧、咖啡吧等提供书源等方式合作。“我这里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这是新书店所没有的,也是那个时代知识的留存。”刘金龙把经营旧书描述为“毕生的事业”,“对,也是我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