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转眼间,“5·26”飙车案发生已有一年光景。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新闻速朽的时代,公众的视线随着不断冒出的新热点飞速转移,没有多少新闻事件能在人们心中停留太久,但“5·26”飙车案或许是个例外。
大约去年此时,发生在深圳的一起恶性车祸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2012年5月26日凌晨3时许,一辆红色GTR跑车以超过180公里的时速高速行驶,该车行驶至深圳滨河大道侨城东路段时,与同方向行驶的两辆的士发生碰撞,造成其中一辆电动的士起火,车內3人被当场烧死。从惨剧发生的那一刻起,有关车祸的各种信息便开始在网络上蔓延,愤怒、不解、焦虑等复杂的情绪缠绕一处,迅速在网络上“燃起熊熊大火”。
尽管警方及时就此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但公众并不满足于官方结论。与事件有关的每一句证言、每一幅图片、每一个视频都要经过民间最为严苛的检验和推敲,彼时,几乎每个关注“5·26”车祸的人都快成了福尔摩斯。此后,深圳警方一场接一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次又一次地根据民众吁求拿出新证据,直至疑云基本廓清,直至质疑声渐渐平息。网络自身的自净功能也得以凸显,当毫无根据、捕风捉影的信息出现,网友们亦会嗤之以鼻、提出批评。
不是每个人都猜到了这样的结局。当时曾有网友在微博中感叹:“来深圳十三年了,来时二十出头,现在已然奔四,在这座城市,我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一个时间段,娶妻生女,活得还行,可几乎每年我都想离开,也做着离开的准备,总感觉这里不是我的家。‘5·26’撞车案发生的这几天,从震惊到愤怒,从失望到希望,我发现,原来我是爱这座城市的。”
这样感叹绝非矫情,也不是故作姿态。作为深圳人,作为媒体工作者,从“5·26”飙车案发生的第一天起,我便开始关注事态进展。当时,晶报曾连续推出八篇社论论述此事,在《我们关注“5·26”车祸,因为深圳是我们的家》一文中,我们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因为爱这个城市,所以对真相穷追不舍;因为爱这个城市,所以不愿其被质疑蒙羞;因为爱这个城市,即使有质疑、有分歧、有交锋、有辩驳,也终能因真相达成共识……”这不是命题作文,这样语句也确因当时的情形有感而发,我们觉得有责任用文字将一些宝贵的价值存留下来。
而今,许多人或许已记不清“5·26”飙车案的许多细节,但事件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尊重民意、直面质疑、坦诚回应等价值,却仍为不少人视作珍宝。前天上午,一些深圳民间人士冒雨前往车祸发生地,为祭奠逝者,也为再次擦亮这些价值。有官员在谈及此事时,也留下了“质疑也是一种关注,批评也是一种力量”的感慨。
中国有句老话叫“哀莫大于心死”。而用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德的话来说,死去的都不是“心”,而是希望,“一个人心理死亡的时候,他处于一种对人生目标冷漠、麻痹的精神状态”。在“5·26”飙车案和多起公共事件中,民间的批评和质疑常如潮水般袭来,这些声音的出现,大体而言都是关心和爱的呈现。人们没有选择冷漠和麻痹,便是对社会和生活心存善意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寂静无声和冷漠麻痹要比未必悦耳的质疑和批评可怕得多。(彭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