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方面官方宣称:“位于龙华新区的深圳首条、示范性有轨电车计划将于年内开工建设,预计一年建成投入运营。”另一方面在市民的质疑声中,却有业内人士透露,龙华新区的有轨电车方案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商议。
媒体在采访市民、专家、相关部门等多方人士后,也发现龙华有轨电车在选择何种车型和电车线路如何规划上,各层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正是在市民的质疑声中,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大家突然发现所谓的深圳首条、示范性有轨电车项目,或许八字还没有一撇。为什么这一事先被张扬的公共项目会如此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有轨电车、坝光燃煤电厂等诸多重大项目,公众的参与只能从质疑开始呢?究竟公共决策程序出了什么问题呢?
首先,不管什么公共项目,要取得公众的信任,首先必须要做到信息对称,要让公众知晓和理解,不能认为是做好事,是民生德政,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就把舆论造得满天飞。之前,大家都认为龙华有轨电车项目是个成熟的方案,政府有关部门已胸有成竹,很快就可以造福龙华百姓,让龙华百姓享受到龙华特色的轨道交通,可等到质疑声起之后,大家才发现似乎什么都没有定,很难想象这样的行为方式,到底能给老百姓多少信心?能赢得多少信任?
其次,我们很好奇,不管是龙华有轨电车项目也好,坝光燃煤电厂也罢,都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为什么在项目设计之初就不能让公众参与讨论呢?而非要等到有质疑之声后,才不断去解释澄清呢?
任何一项民生工程,不管政府的出发点多么好,设计得多么美丽,但对官员来说也仅仅是他们的一项工作,工程完成了,他们也就功德圆满了。可对老百姓而言,他们是最直接的当事人,最大的利益关联方,项目的好与坏,可能关系到一辈子,乃至几代人的幸福健康。所以,愿景描绘得再好,是不是应该先问问老百姓合不合适呢?
最后,越是民生工程越应该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面对质疑,很多官员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些民生工程都是财政投入,都是政府给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殊不知,财政的钱也是老百姓的钱,浪费财政的钱,也是在浪费老百姓的钱,这也正是类似“深圳湾观景栈桥工程”这样的浪费,为什么会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众“炮轰”的原因所在。
同样,在建设有轨电车项目上,也希望政府能谋定而后动,把纳税人的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更不要说每公里高达1亿多元的建设费用并不低。正如,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说的那样:“任何涉及民生的交通项目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予以充分论证,为什么建,在哪里建,怎么建,将这些关键问题向公众交代清楚,再予以投资建设,否则仓促修建有轨电车后,很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花了钱出了力,老百姓却不买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容易造成浪费!”
诸多案例已经说明,剥夺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而匆匆出台的公共决策,只会滋生矛盾,积累怨气,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要减少政策制定的“想当然”或者“朝令夕改”弊端,除了要改变给制定者免责为核心的决策程序外,还需要提高社会的广泛参与度。只有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给决策者多设置些“缓冲带”、“减震器”,政策的出台才会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现实依据,实施起来才能保证“政通人和”。(李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