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小 巷
家门前的小巷,是由一条条黄石铺就的,宽约4米,长不过300米,这小路不知何时兴建,但从被行人的鞋底磨得溜光圆滑的路面可见其历史。巷子里的人们每天从石头路上经过,上学、上班、上菜场、上邻居家……
送奶工三轮车与高低不平地面颠波产生的“突突”声,成为小巷一天中第一个音符;常日里,大妈大婶们挎着空篮子出门,见面相互问个早,奔向菜场后满载而归,菜香、早点味溢满小巷洒落石上;走街串巷卖鸡蛋的断是不会推着小车叫卖,挑着担子一路吆喝着;邻家出生的小孩胡闹,没辙,童车里一放,小巷里推行一段,晃晃悠悠地睡了。温馨的小巷。
炎炎夏日,燥热难耐,孩子们自有消暑的招儿,脱掉鞋子,赤脚嬉戏在石头上,脚掌叩击地面,发出“叭叭”的声响,这润滑的地面和着清脆的响声,构成了小巷夏日一道特有的风景;冬日冰雪过后,小路成了一条银链,条石也变得很滑,常有路人因不识此道搞得很狼狈。雪的召唤下,小伙伴们定是不约而同跑出家门,手里提着自制的各式滑雪工具,有小木盆,有小平板,还有的什么都不带,就着棉鞋,或推或拖,相互追逐,在人仰马翻后享受着快乐。童年的小巷。
没有字和画,不是旧人家。在弯弯曲曲中,不经意闯入民居,雕樑画栋的房子,没准就出自哪位大师的手笔;堂屋条桌上的花瓶,兴许能勾起你一段往事;一幅名人字画,或许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磨得乌黑圆亮的一方砚台,也许就是一个价值极高的物件,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小巷中更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扬州八怪郑板桥等等,书香四溢的小巷,民族精神的小巷。
走进小巷,体味巷文化,巷居民俗,是一种时尚也很悠闲。渐渐地,小巷中南腔北调多了,肤色不同的人们,信步走进小院,一声问候:您好,找哪位,小巷人委婉地回应着客人的造访,很亲切;那用细竹子做成的“万马勾”上,四季总有挂不完的东西,婴儿的虎头鞋、串挂着的萝卜干、过年吃的咸肉,日复一日承载小巷人家的生活;门口老者,一把藤椅,一张小桌,一盘鱼咸菜,就着辣生生香喷喷的“粮食白”,怡然自得……小巷是古城的资源,是古城文化的沉淀,是古城独特的窗口,浓缩着古城特有的情调。漫步在小巷中,身旁常有踏着滑板车穿行的学生,他们不用等到雪后,随时都可享受风行的乐趣;小巷深处不时传出古城小调和刀郎的情歌;时尚青年成了小巷流动风景……小巷,呼吸着现代气息。
天边一轮明月如水银泻地,青砖黛瓦上弥漫着淡淡的云烟,远处间或有霓虹闪烁,想想,张若虚今若还在,他笔下的《春江花月夜》又该是另一番风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