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5|回复: 0

为何那么多人都爱“到此一游”?

发表于 2013-6-2 17:53: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重要的是,处于旅游初级阶段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旅游的真谛,不知道旅游究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身心感受,还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到过。

丁×昊,南京一名普通初中生,因刻画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上歪扭的7个汉字“丁×昊到此一游”而名动天下,成为继“贾君鹏”之后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网络知名人士。

丁×昊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名胜古迹上涂写“到此一游”的人。他们把自己并不太美妙的文字和名号刻写在了大江南北所有名胜古迹上:长城、天坛、秦陵、汉墓,名山、奇石、经典画、珍稀植物,没有他们不敢下手的。此前媒体曝光他的“同好”们,如在故宫铜缸上刻字的梁齐齐、在甘肃敦煌壁画上题字的高级记者宋寅等,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确实曝得了大名,只是这个名,不是流芳百世的好名,而是遗臭的恶名。

每一次相同事件的报道,都会引起相同的愤怒和讨论,而讨论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有提问“乱刻乱画丢了谁的脸?”有谴责“到此一游是文化劣根性”,有理性探讨“为什么国人喜欢刻到此一游”,有具体支招“用重罚杜绝到此一游”,有考据者,甚至将此文化源头一直追探到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指上留下的那行小字。应该说这些讨论,从各个角度,都部分触及了“到此一游”这个社会现象的局部原因。

形成“到此一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古老的传统,即自古国人旅游,喜欢勒石留名吟诗作赋,以显风雅的举动;又有文化意识淡薄,不知道文物的珍贵性和保护文物的常识,对文物失去基本的敬畏心;还有法制观念淡薄,缺少必要的教训手段和案例使其明白后果的严重性;而最重要的是,处于旅游初级阶段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旅游的真谛,不知道旅游究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身心感受,还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到过。

于是,大家普遍看到国人在各个景点,除了比个V的姿势照相之外,便是刻字留念。这种以混存在感式为目的的旅行,比起老外抱本书在海边读,或对着高原明媚的阳光打呼噜,或借辆自行车去晒得满身油亮,相差太远……

但这些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因为是“少见”才会有“多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状态,这种状态,像早期刚富起来的日本人、韩国人等一样,我国台湾地区的人们,也曾有过这样一段时期。对旅游的见识,需要一点点积累;对文化的景仰,需要一步步地学习;而对法规的敬畏,需要法制逐渐完善并严格执行。这些,都是需要过程的。

丁×昊的父母第一时间道歉,并坦陈孩子为此哭了一整夜。相信这哭绝不是有口无心的,这次事件对他本人和更多人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这至少让他们明白,在当下这个人人手中有智能手机,个个都有微博或微信,悄悄作恶的几率和成本越来越大的时代,要谨慎而负责地做正确的事情。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积极地跟上,以使其不仅仅停留在曝光和网络义愤的层面,这才是解决此类不文明现象的根本。

□曾颖(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