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2|回复: 0

爱护互联网,就是珍惜表达权

发表于 2013-6-2 18:14: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段时间以来,“安徽女青年坠楼死亡”事件再次把网络谣言这个话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重新把这个严肃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互联网开放了言论、解放了表达,但是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份表达权利?满足于造谣传谣,沉浸于情绪宣泄,又会反过来给互联网带来哪些伤害?

人们学会了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互通有无,习惯了在微博上对政府行为品头论足。平心而论,无论是政府部门更加注重信息公开,还是政府行为更加强调依法行政,都与网络舆论场的监督作用息息相关。然而,生长麦子的土地同样孕育毒药,互联网的交互性、及时性为公民表达开拓了空间,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为谣言传播埋下了隐患。这些年来,从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抢盐风波到红会“发文索捐”,再到近日的“安徽女青年坠楼死亡”事件,谣言一旦产生就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几何级的增长,制造出莫须有的负面情绪和恐慌氛围,让社会和当事人都付出惨重代价。

谣言流布,绝非一句“止于智者”那么简单,而是迎合了人们的某种心理预期和社会情绪。害怕核辐射,所以抢盐防辐射就能获得更多听众;红十字会公信力降低,因此“发文索捐”的谣言才能获得更多拥趸;医患关系紧张,深圳“八毛门”事件在传播中演绎成另一个版本。网络谣言流风所及,是在消费社会情绪,变相地强化了负面心理,对社会肌体造成的深层次危害更甚于谣言本身。

事实上,网络谣言的霰弹,让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都难以独善其身。“微博约架”事件中选边站对、相互谩骂,甚至拳脚相向、诉诸暴力;“林妙可事件”中互爆粗口、相互指责,甚至展开贴标签大战。当情绪的极化取代了理性的对话,当谣言的流布左右了信息的真假,下一个躺着也中枪的人,很可能就是此刻滑动鼠标、浏览网页的你。

因此,爱护互联网,就是珍惜自己的表达权利,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一份责任。且不论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也不说网络和媒体的行为伦理,就说我们每一个个体,当互联网把麦克风给予每一个人,事实上也赋予每一个人信息“把关人”的角色。网上的发言,汇入信息的海洋最终会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你的理性审慎,会给社会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你的人云亦云,就会成为谣言流布的一个节点,甚至信任崩塌的一个链条,伤及互联网,最终,也会伤害自己。

认识到这一点,敲击键盘的指尖,是否会感到一丝沉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