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一个多月时间内,深圳市先后发生了东门迪可可儿童乐园自动扶梯伤害事故、人民南天桥自动扶梯伤害事故,以及5月中旬的桂园街道长虹大厦电梯死亡事故,引发了市民对电梯安全的热议和担忧。
晶报记者朱晓蕾 罗俊杰
电梯监管改革引来热议
据悉,深圳市近期拟推出《深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方案》。记者在该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看到,将有“明确权责关系,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管理责任单位安全第一(首负)责任”等多项内容推出。
对此,有网友称“可以防止使用单位一身轻的情况,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也有网友认为:“第一责任承担者理应由监管部门承担,使用单位没有技术和能力。”有网友质疑:“是不是打算偏向电梯生产商?这样会让电梯出现更多的质量问题。”而知名网友郑渝川认为,该草案明确了使用管理责任单位、维保单位的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但是也虚化了政府监管的责任。
物业担首责事故仍频发
龙岗区国展苑小区,近年来电梯事故不断,曾多次引起社会关注。5月28日,记者采访了国展苑业主杨洁小姐。杨洁说,国展苑物业管理公司曾于2009年在许多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导了小区28部电梯的维修,花了120万元,但是效果却不好,至今仍事故不断。例如当晚10时,杨洁给记者发来短信,称国展苑国兴台单层电梯有6个大人和1个小孩被困电梯20多分钟,直到报119才解决问题。杨洁说,她和许多业主认为,这主要是物业管理公司不作为导致的。
作为电梯使用的管理者,物业公司是否应承担电梯安全的首要责任?天健物业管理公司天然居服务中心主任沈相军表示,“如果这样规定,对商场、超市等自己使用管理电梯的商业场所比较合适。至于小区或写字楼方面,感觉变化不大。因为现在本来就是电梯使用管理责任单位负安全第一责任。若是电梯出事了,本来就是先找使用管理单位,现在只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而己。”
“低价中标”难辞其咎
电梯维护管理资深从业人员范经理说:目前,电梯维护行业恶性竞争越演越烈,有些不正规的私人公司,实行低价竞争策略,甚至每部低至每月维护费用一两百元都接(个体户,半保),正规公司则一部电梯每月仅维护费用就要五六百元,2003年以前甚至高达每月2000元/部。
近些年来,房地产高速发展,带动电梯生产公司和维保公司也高速发展。范国振说:目前,深圳市场上有近百家电梯生产商,维保公司有200多家,电梯则约有10万部。一方面,电梯维护缺技术工人,从业人员普遍是农民工,工资待遇比较差,这样自然很难得到较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在电梯维保的竞标中,物业管理公司为了取得业主的信任,基本上是让价低者中标,而不是从服务与价格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良择优。这样就造成电梯维保公司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过于低廉的维保价格,必然带来比较差的服务。
另外,据马洪会计事务所所长介绍,在他审计的二三十个小区中,一些大的物业管理公司,将电梯维保直接交给其下属的电梯维保公司去做,这样不仅需要相对较高的维保费用,而且服务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
新闻背景
5·15长虹大厦电梯死亡事故发生后,深圳市市场监督局随即开展全市电梯专项安全检查,主要是全面开展电梯安全大排查和对投用超过18年老旧电梯、事故电梯维保单位维保的电梯、事故电梯同型号电梯进行专项检查。据了解,该电梯专项安全检查先由各公司进行全面自检,于5月31日将自检结果和整改措施等报各市监分局,目前还没有全市电梯检查的汇总情况。
“5·15”桂园街道长虹大厦电梯死亡事故
5月15日中午11点30分左右,深圳罗湖区长虹大厦的一部电梯下行至3楼,当乘客王某拟走出电梯时,电梯门突然关闭并下行,造成其被夹致死。
“4·24”人民南天桥自动扶梯伤害事故
4月24日上午8时许,罗湖区深南路人民南过街天桥的电梯发生事故,一块电梯板突然塌陷,一名正好站在该电梯板上的男子被卡,造成多处骨折。
“4·17”东门迪可可儿童乐园自动扶梯伤害事件
4月17日下午4时许,龙华新区书香小学600余名学生前往东门迪可可儿童体验乐园参加拓展训练返回途中,一批学生乘坐扶手电梯从4楼下3楼时发生挤压踩踏,9学生1导游受伤。
□经验
电梯安全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近日记者前往深圳南天一花园,采访了该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范国振,和他聊电梯安全的问题。范国振是一名退休老工程师,做了十几年业主委员会主任,是深圳国际机电招标专家组成员(里面有涉及电梯招标),并曾主持过小区电梯的招标和改造,对电梯安全问题颇有研究。
“电梯安全,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范国振说,电梯安全问题,不是电梯本身的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它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包括小区的消防、绿化等,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引发电梯安全事故不单是一个技术和维保费用的问题,而是暴露出现行电梯管理和物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弊端。要解决电梯安全问题,归根结底,要从物业管理体制上着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电梯维保费的逐年下降,主要是物业企业转嫁其本身经营亏损。
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范国振将其总结为“管用脱节”,所以出现责任主体混乱的现象。他说,只有让经常乘坐电梯的人来决定电梯维护,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电梯的安全。现在的管理模式是,经常乘坐电梯的人发现电梯有问题了,不能直接与电梯维护公司沟通反映,而是要通过物业管理公司中转。问题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人并不是每天都会乘坐这些电梯,所以责任感肯定不如每天都乘坐电梯的人。范国振说,因为事关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经常乘坐电梯的人,天然地就更为关心电梯的安全。例如南天一花园小区电梯的成功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采访过程中,范国振还特意带记者去试坐他们小区的电梯。根据记者的实地观感,觉得该小区的这些电梯非常平稳,无论是上升还是停止,都没什么感觉,非常安静,与现在许多新大厦的新电梯没什么区别。范国振告诉记者,这些电梯都已经用了整整23年了,全是旧电梯。不过,他们业主委员会去年领导和监督了该小区的电梯改造,将小区的12部电梯全部更换了控制系统,使老电梯焕发出新春。因此,要保障电梯安全,关键是要搞清楚电梯的主人是谁,谁经常坐这些电梯?
当电梯发生事故,最终往往是追查维保单位和制造商的责任,而物业管理公司最严重的只是被辞退而已,然后将带病的电梯还给业主,业主们又要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从其他物业企业中再选聘一家,接着再由被选聘中的物业企业去挑选电梯维保公司和决定维保费用。范国振认为,现行这种电梯管理体制是造成当今电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来源: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