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今天,是2013年高考的第一天。
无疑,高考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家庭必不可少的博弈和经历,或兴奋或痛苦或喜悦或沮丧,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有36年,不论怎样,恢复高考让中国的教育有了今天的成就;不论怎样,高考的经历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担当。今天,我们选登几篇小稿,均为不同年代的高考亲历者,让我们一起回味那已逝去或终将逝去的高考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
赶上好年代
● 蓝洋
高考前夕生病是最要命的,可被我摊上了。离高考前四天,也就是1978年7月16日,我感冒了,流鼻涕、打喷嚏,还略有些低烧。一家人都急坏了,母亲立即带我到医院。因母亲是那家医院的医生,就诊完后她把针药带回家,每天为我打针。
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高考前一天,我的病全愈了,顺利参加了7月20日至22日的高考。记得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物理,23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化学,最后一天是上午语文下午英语,与现在的高考科目一样都不少,不过那时不分文理科。考后感觉自己考得一般,但上线的可能性也有,这样的心情最是忐忑。不是自信满满肯定考上,也不是彻底无望明年再来,而是心没死,悬吊在那儿一样。难受!
对于高考,我记忆最深的不是高考前的紧张复习,因为是恢复高考第二年,压力也不是太大吧,而是考后的等待——漫长地、几乎要崩溃的等待。先是等成绩通知单,那时没有电脑,批阅考卷和统计等工作都是人工,很慢,一个月后我才接到成绩单。当年上线分是300,我是三百多分,和我预料的一样。接着就是体检和填志愿。
那时填志愿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学什么,所以就胡乱填一气,除了本省的,还填了西北、东北和云南的大学,貌似志在四方。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文理不分,完全不搭的一种组合。不过,第一志愿我填的是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到是如愿以偿了。
“当初,我之所以选择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无疑是药香的诱惑。我之所以选择了药学专业,那无疑也是药香的诱惑。药香不仅仅是一种嗅觉。牡丹、菊花、忍冬、丁香、接骨木、郁金香、栀子花、天仙子、菟丝子……这些又香又艳的花儿既可入药又入诗”这是我一篇散文中的文字。药香于我这个当年的“文青”是一种文学的想象和牵引。当然,大学四年并非这般诗意,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填好志愿后就是等录取通知书了。一般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外出旅游,释放压力,但我没这么做,也许压力本就不大,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不记得了,反正我就在家里傻等。
高考后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太难熬了。大概是10月十五六号,我才收到成都中医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一块石头才算放了下来。别小看这一张纸,那时大学生国家包分配,上大学就意味着得到了铁饭碗,根本就不用愁找工作的事。而且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七七和七八级都是抢手货。没想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学生“过剩”,遍地都是,工作难找。真庆幸自己早生几十年,赶上好了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
挑灯熬夜看金庸
● 韵乔
1987年的6月已经很热了,记得绵阳当时没发生什么大事,唯一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天下了冰雹,居然砸死了一头牛。大家都去看热闹,我没去,就在家门口捡了一颗豌豆大小的冰雹,用舌头舔了一下,凉凉的没啥味道,不过心里的烦躁似乎少了一些。
烦躁的起因是离高考不足一月的时间了。由于上一年我考得不好,成绩刚过本科线,志愿填得又高,落榜了,只好到市第一中学去复读。
在学校里,耳朵灌满了老师的话:你们是复读生,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们不拚命,只会被人家挤到河里去!回到家里,父母像是变了性格,没了往日的唠叨,做任何事都轻手轻脚,说话也细言细语,生怕打扰了我的学习……
其实,到了6月份该补的都补了,黄冈的模拟试卷做了有几尺高了,所有的要背的都已滚瓜烂熟了,但是每天晚上吃完饭,我还是习惯性地坐在书桌前点灯夜读。在压力到了极致时,是根本看不进去书的,没法子,不管如何我也得坐在灯下,哪怕是神游天外也得呆到深夜里才去睡。那时流行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书都被我拆去封皮,夹在数学、语文、历史、地理书里看了个遍。每当父母探头探脑过来观察我时,我都是聚精会神地在看书,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忍俊不禁。
当时还实行预选制,就是高考前每个学校要组织一次预考,成绩太差的学生是不能参加高考的。预选取得高考资格就开始填报志愿,志愿分三个档次——重点大学、本科、专科,每个档次可以填报三所学校。填志愿是很考人的,填高了吧,档案调不进去,一旦前面的调档耽误了,后面的志愿也就成摆设了。
填完志愿,余下的十来天几乎是垃圾时间了,书是看不进去了,不会的就是拚命也难补上了。于是每天都是在煎熬中等待那最终决定命运的三天——7月7日至9日。
7月7日,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正在洗漱时,爸爸在阳台大声地喊我,我刚走过去,他兴奋地指着一盆令箭荷花对我说,好兆头!好兆头!以前每年只开两三朵,今年开了六朵,正好是你考试科目的数字,一定能考上的。我看着六朵怒放的花朵,心里居然有了些镇定,但愿吧!吃完早饭,我骑上自行车直奔绵阳市三中,在那里我完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三天考试。
半个月后,拿到成绩,超出重点线一大截,心里踏实了。一个月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被兰州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录取了。这封录取通知书至今我仍珍藏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
逃离家乡的高考
● 王亚男(《航空知识》副主编)口述 赵正旭 整理
我是1995年参加高考的,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专业,这也是报考的第一志愿。
高中就读的是黑龙江齐齐哈尔第八中学,是省级重点高中,加上在班级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以高考前并没有太大压力。但当年高考前全体备战的气氛很浓,学校的晚自习一般要上到晚上8点半。东北冬天黑得很早,放学时天早黑透了,还得顶着风雪 骑车回家,很辛苦,但那段感受刻骨铭心。回家还要再温习一下,自己选择一些高考模拟题作一套,折腾下来,一般都得晚上11点以后才能睡觉。
一般在高考前半年我们就进入了这种状态。由于晚自习的缘故——实际上是晚课,各科老师轮流上阵讲解模拟考题。学生的家长也都特别辛苦,他们得给学生送饭,因为如果是买饭很难吃到热乎的,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家长们吃苦耐劳,现在想起来,父母的恩德真是一辈子报答不了。一般到高考前半个月左右,我们就进入调整时期。课业相对放松,让学生们以查漏补缺的方式进行备考。
最后进考场的时候,我比较放松,因为老妈说别紧张,只要正常发挥怎么也能有学上,只不过是学校好坏罢了。我也就没太有压力。最后发挥正常,593分理科,顺利考取第一志愿——北航。
要说父母完全不紧张是假话,但当时父母没有过分紧张,但他们其实很看重我的高考的。母亲负责我的生活,她虽说嘴上不说紧张,但考前却无比细致地安排我的一切生活,细致到夏天风扇位置的摆放,我放学回来加餐的制作,帮我提前备好喜欢的咖啡——咖啡当时对我们家算是很昂贵的奢侈品。所以说我得感谢他们。高考在我们当时的同学中,有一个巨大的无形压力——那就是1995年前后东北老重工业基地全面萧条,大型企业全都不景气。作为学生的我们如果高考不行,那就意味着就业基本没有希望,或者说希望渺茫。高考前的我们大多有一种逃离现状的心态,只有高考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个无形压力才是最大的。
当时觉得,能考到大城市,肯定比留在家乡好。特别是北京的高校,一般都比黑龙江本省的好——其实从毕业以后的事实来看未必。最后高考也就演变成逃离现实,逃离现实又演化成逃离家乡。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出去看一看,毕竟在家乡这么多年,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不了解。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觉得到外地上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起码锻炼了自己。
★零零年代
和俏女生比熬夜
● 谢海欣
1997年,我考入了四川省峨眉山市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峨眉二中,从此过上了后来被戏称为三年“地狱般的生活”。
进入高二下期,我也和不少没有在当地安家的同学一道,选择了在校外租房,原因只有一个:在学校住宿的话,每晚11点必须熄灯,对于已经开始感觉高考压力的我们,这的确是有些“不近人情”了。于是,我的“宿舍”便由男生公寓204室转移到了校外的一所退休夫妇的二层小楼中。这对老两口喜欢种花,有一个颇为幽静的院子,算得上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最初,我和其它三位租房的同学一起住在一楼,后来,由于“表现良好”,被“恩准”搬上了二楼,开始享受“屋主待遇”,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洗漱和上厕所不用再出门了。
转眼就到了2000年,千禧年的来临没有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的快乐,因为高考已经迫在眉睫。高三下期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我们当年实行的是“3+2”政策,因此题目的范围也就围绕着这五科展开。“一诊”、“二诊”、“三诊”自然是不在话下,而剩余的时间则全部交给了其它的“模拟试题”……直到很多年以后,我读到了硕士、博士,偶尔做噩梦的时候还总是会“穿越”回这段时光,醒来后再感慨“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
不过正如俗话所说的,乐极生悲,悲极生乐,就在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艰难时世”中,我们依然会拥有一些只属于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当时我们班上的学习委员是一位性格直爽、颇为要强的娇俏女生,她租住的房屋正好和我隔窗而对,高考前我们曾经一度暗暗“较劲”,而比试的核心内容便是看谁晚上睡得更晚。不幸的是,那时的我已经早早显露出“夜猫子”的天赋本领,几乎每次她都“败下阵来”。终于有一天,积蓄已久的不满“爆发了”,在半夜将近两点的时候,我的窗外响起一阵怒吼:“谢海欣,你还有没有社会公德啊?!都这么晚了还不睡,影响别人休息知道不?!”
遗憾的是,在最终的高考结果中,我俩都成为了“输家”,因为都没能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我被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录取,成为一名光荣人民教师的梦想就此“破灭”,而一心想成为外交家的她却阴差阳错地去了重庆的西南师范大学。
★二零一三年
即将高考的男人最累
● 魏宝燊(2013年考生)口述 魏雯静 整理
我是一名今年参加高考的90后,每天早上6点30分起床,花个5分钟洗漱完毕,再利用几分钟买几个点心,满嘴残留着刚刚送入“五脏庙”的早点痕迹,比许多同学都早到学校。看一看时间,距离7点半上课还有点时间,打开书本,开始我的晨读。
这就是我一天的开始。然后就是以课本、卷子为主线地周而复始地重复又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概比形容农民伯伯们更适合我们这些高考生,尤其是我这样的高考补习生。
2012年6月,我豪放的成绩,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中壮烈牺牲。今年将义无反顾地一雪前耻,这样的壮举是必须的。身为90后,年轻人就应该洒脱地向前走,有句话说得好,然选择了前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说起来倒是简单,可男人累,年轻的男人更累,在读书的即将高考的年轻男人最累。题海战术是基本作战方法,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每天除了面对做不完的题,就是答不完的卷子,还有不定期的检查加考试。唉!累吧累吧,熬过去也就好了。当然,生命在于运动。高考让我没得选择自己的成绩,可我可以选择不能变成书呆子。出去打打羽毛球,这是我的兴趣爱好,隔壁班的王志前两天还赢了我一场球,下次我一定要扳回来。
五、六月的天气越来越热,随着高考的来临,班上的同学也越来越躁动。有些同学甚至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出路,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一个个俨然算命先生,提前将自己的人生分成段来罗列给大家摆谈。小红说要好好填志愿,听说专业选错的话,可是会误了一生啊;小明说要毕业后考公务员,因为听说现在社会压力大,这工作稳定……他们一个个都是以“听说”来组织自己的想法,我可不想“听别人说”,任何事情都还没有做,万一他们的“听说”不正确呢?
2013年6月9日后,又一次的高考结束,我就万事大吉了。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补习了一年,怎么说也得长进了吧!|
即将走完我的高考人生,那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长辈们都逐渐开始对我即将到来的重要人生纷纷发表感言。可我只想说一句,对于未来,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时光会把我变得更好。让我相信未来吧!
| | 川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