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6月6日那天,深圳纸媒同时关注了一把关于城市道路名称的事。报道均提到“全市竟有12条同富路以及某某一路、二路、三路”这些内容,看来,问题主要表现为路名的重复和浅白(缺乏人文含量),以及随着城市扩张次干路以下等级道路仍未起名。市规土委及时表态,说征集活动已展开,并请市民继续寻找有问题路名。平时我们都说自己爱深圳,愿为城市添砖加瓦,此时此刻,一展身手的机会到了,行动吧。
一个地方路、街、道名称的诞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当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交织在一起的缩影。基于人类喜新厌旧、与时共进的特性,不必过多沉湎和纠结于原有路名的是非,事实上这个是非也很难说清。比如“建设路、同富路”等路名多有重复,而作为城市的历史符号,它们或许真实地记录了深圳人当时的所思所想。只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它们不再适应,甚至会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平添许多麻烦,该改就改吧,要不用后人干什么?
说到命名,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认为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直到现在,起名的学问历久不衰,大师辈出。有的家庭孩子出息了,有的企业成为市场佼佼者,主家也会为有个好名字记上一功,有道理吗?天知道,你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名称奇葩,自然会引人探究和遐想。比如“晶报”,就常有人会探问:为什么叫晶报?是否一日出三次报?再如2008年,晶报曾就深圳新生代的好奇,作过一次“解码深圳老地名”的报道,令许多人满足。
路、街、道的名字,是一个城市的胎记和特色。比如太原市,东西方位的通通叫街,主干道是有名的迎泽大街,南北向的叫路,很好辨识。深圳原特区内东西向的三条主干道,有的叫道、有的叫路,走起来也自然有凌乱之感。有人就路、街、道的区别做过研究,依我看,对现在的城市来说,除了封闭机动车辆供人购物休闲的能叫街外,其余的都应该叫道或路。
为了深圳路名的改进,已有市民在贡献才智,突发奇想,这折射出深圳人的创新特质,是很好的事。鉴于起名反映出有心人对深圳历史、文化、自然等综合思量的心得,颇费心神,有关部门可以拿点钱设个擂台,分门别类予以评比奖励,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深圳人关爱家园的热情。
倡导改路名要像造就奇葩男女那样,改后的路名应有个性,但仍要以提供正能量为立足点,不靠谱的事不能做。曾经的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心血来潮将一处叫石膏山的地名改名为仕高山,指望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因为这种文化有点腐,在杨洪落马后不久,开发商很快又将名字从仕高山改回了石膏山,改名又成为供人消遣的闹剧。(李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