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底,“5年之约”到了,张楠对董文华说:“咱们结婚吧。”董文华用力点点头:“好。”她笑着挽起他的胳膊,将头幸福地倚靠在他的肩上。
唱响《十五的月亮》董文华感慨成长艰辛
1984年初,董文华听到有人唱《十五的月亮》,她特别喜欢,就找到曲作者铁源,说自己很想演唱这首歌。一试唱,铁源就答应带她到辽宁电台录制歌曲。
尽管当时的录音设备很陈旧,但董文华凭着娴熟的唱功、细腻的感情处理,将这首歌唱得动人心弦。不久,《十五的月亮》就在各电台、电视台转播,开始被传唱。
董文华感慨自己当年成长的艰辛:“当时我们学员可以说是大浪淘沙,我的家庭又很一般,就非常珍惜每一次机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1977年,我进学员班时有60个学员,最后就剩下我们两三个了,那时候就铆着劲儿,想刻苦往上走。学员班不断地搞声乐汇报演出,激励你不断前进。我很怀念那时候的工作氛围。”
1987年,董文华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1989年,她毕业后进入总政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介绍董文华说:“我和华子是几十年的朋友,最初见到她的印象,觉得她是个非常会唱歌的人。因为那个时代都是单一的民歌唱法,她属于既有民族的东西,又融合了通俗音乐,表达处理歌曲非常细腻亲切,在那时也是很前卫了。华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真实。到现在我们合作20多年了,不管是出国演出还是下部队,我发现她真是用心在唱歌,为什么很多人天天也在唱歌,天天也在演出,但真能把歌留下来给大家的,没有那么多?我想除了天分外,更重要的是华子很勤奋,特别下功夫,所以才能一首接一首地把好歌推出来。”
董文华《春天的故事》走红幕后
1993年之后,董文华又连续4年摘得中国音乐电视大赛的金牌。五连冠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第二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的获奖曲目《春天的故事》,更成为董文华的代表曲目。她曾多次表示,这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要唱一辈子的一首歌”。
《春天的故事》曲作者王佑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在很多场合,董文华在台上刚一开口,唱着《十五的月亮》或是别的曲目,台下不少观众总会高喊,‘《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
“我从198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对于民歌领域歌手的风格、实力都心中有数。”1994年3月,《春天的故事》创作完成后,王佑贵和词作者叶旭全聚到一起,苦思冥想,究竟让谁来唱这首歌最合适?想来想去,董文华的名字跃入他们的脑海。
“我记得是‘三八’妇女节过后不几天,我们就从深圳飞到了北京。华子对音乐十分敏感,一拿到这首歌,稍微试唱,就觉得这首歌特别好,还和爱人一起,跟我们商量对歌曲的某些部分进行了调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句,‘你展开了百年的新画卷’原词是‘你是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她巧妙地将党的发展蓝图隐喻其中,用歌声唱了出来,这是很高明的。”
在这首歌后期的录音过程中,董文华也对细节格外注意。王佑贵说:“我没想到,她是那样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对个别不满意的地方,会一次次反复录制。比如‘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句中的‘春’字,在谱子里并没有写出来太多的装饰音,唱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一方面,我在其中融入了戏曲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这个春天的不一般。我是作曲,示范唱的时候只能表达一个大概,有不准确的地方就得重来,董文华就不厌其烦地跟着我们唱,真的很让我感动。”
因为这首歌,在此后十几年里,王佑贵与董文华夫妇的联系从未断过。董文华夫妇到深圳,王佑贵无论有什么事情,一定会抽出时间去接他们,和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平时也会经常互通信息。
《春天的故事》因为唱出了大家对邓小平的感情,唱出了大家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的心声,很快唱红全国,并被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选用,获得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
沉寂10年董文华在做什么?
2005年,董文华录制了一首新曲《池中萍》,歌词是丈夫张楠亲自为她创作的。张楠说,当时写这首歌是为了鼓励董文华,不论外界发生什么,都不要为之所动。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叫做‘耐心与持久要胜过激烈和狂热’”,董文华也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她把精力都投入到音乐上。“她买回一堆堆国内外的音乐书籍,我都惊讶她怎么能看得过来。不演出的时候,她就每天坐在家里‘啃’”。
董文华随后推出了一系列新作品,新专辑的名称是《细语》,里面的很多歌曲都是她和张楠写的词。“她就是为舞台和歌唱而生的……”张楠说。
在这期间,董文华还和李杰共同作词,创作了新歌《今晚的月光》。这是一首祝福亲人和朋友的歌,她用歌声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爱,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