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雅安地震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灾难性报道的讨论。回想5年前的汶川地震报道,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对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什么不同?
相比5年前的汶川地震,5年后的雅安地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媒体记者的报道更加尊重生命价值,在把握好理性与感性、整体与细节、责任与伦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让报道更加富有人文关怀意识。可以说,媒体在面对这次灾难时,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新闻报道让位于救援,生命价值最重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腾讯网做了“你觉得中国媒体在震灾报道中表现如何”的调查,在16562名投票人中,超过85%的人认为“良莠不齐,有些记者为抢新闻不顾灾民的感受”。
如,在电视直播中,有记者冲进一个即将进行手术的帐篷手术室,想采访一位已消毒完毕的医生。进帐篷后,他从医生身后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医生顿时满面怒容地大喊:“你把我搞脏了!”记者尴尬地悻悻退出。再如,面对一位在水泥板下压了72个小时,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正在等待救援的伤者,记者不停地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让他接受采访。记者的煽情让这一伤者情绪高度激动,被救出时体力已消耗殆尽。
是救援工作要紧,还是新闻报道第一?显然,新闻报道应该让位于救援,不能为了报道而影响救援工作,更不能为了镜头效果,而漠视生还者对生命的渴望。
“以人为本”在记者的职业规范中,是最基本的。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我们能够看到在此次的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得到重视,采访对象得到尊重,“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严,比收集新闻更重要”的原则得以更好地实现。
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记者争相赶赴现场,中山大学张志安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总结的地震报道“15条守则”,除了带全采访设备、注意防范余震等必要的一些提醒外,如何让报道更加以人为本的总结引发广泛关注,很快成为“地震采访宝典”。
“15条守则”中提到“别拍摄残缺身体等过于惨烈的画面。遵循知情同意、最小伤害等伦理规范。绝不因采访给救灾添乱(如进手术室)。摒弃宣传至上、救人竞赛式条框,关注人!碰到紧急又特殊情况,先救人再报道。不打断抱头痛哭的夫妻,等待他们平息情绪。别让孩子反复讲述父母伤亡的情形。别被死人是新闻的惯性束缚,不死人也是新闻。聚焦人性善,却不忽视人性恶。该哭就哭。”……这些守则,指出了关照“人”生存状况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核心。
报道视角更加平视自然,可亲耐看
汶川地震报道中,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围绕政府部门及先进人物的报道,如,政府有关部门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参与救援,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对于其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抗灾英雄,也是求全求美,往往忽略了灾难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要求新闻报道突破“官本位”,要打破“英雄神话”与“领袖宣传”,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人性化,充分挖掘灾难中真实感人的人性光辉。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对于国家领导人及典型人物的报道,增加了更多的平民视角,读起来可亲耐看。
在关于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现场指挥救援的报道中,更多的细节让新闻充满了温情。比如,某媒体在报道中提及李克强总理面对废墟的“5次呼喊”——在赶往灾情较重的双石镇和龙门乡的路上,李克强在一处垮塌的房屋前,扯开嗓子大声问:“有人吗?”,无人回应。他凝神听了片刻,再喊:“有人吗?”寂静、倾听、呼唤……他重复了5次,听不到一点动静,这才离去。这种报道,一改往日领导人报道严肃、呆板的文风,不再是仰视角度,而是从平视角度展开,自然地展现出领导人关心疾苦、体贴入微的人性光辉和亲民爱民的怜悯情怀,读来令人动容。
而《河北日报》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聚焦奔波在抗震一线的河北人群体,让最平凡的人成为了英雄。如,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援助的河北经贸大学心理学教师刘猛;已79岁高龄仍忙碌在灾区救治一线的“大爱仁医”吴殿华;第一批抵达宝兴灾区的专业救援队伍——邯郸人谷仓和他所在的壹基金救援联盟的同仁们;地震发生时徒步从成都走进重灾区,参与志愿者行动的石家庄小伙子李沅峰;从石家庄开车到庐山,义务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的石家庄学雷锋车队队长贾德利……这些典型人物报道,更多地通过现场细节描写,及他们朴实生动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特点,刻画平民英雄忘我救灾的奉献精神。
报道手段更加立体多元,微博微信作用凸显
5年前汶川地震,那时还没有微博。5年后的今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多了一个救援信息的快速发送平台,和有效的信息解读平台。某资深传媒人感叹:“9?11,凤凰;5?12,央视;4?20,微博”,言指10余年来第一现场信息渠道的变化。
雅安地震中,微博、微信等成为突发报道的主力。一些传统媒体,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放大来自震中的呼喊。遗忘的角落被发现,消息被更快更迅速地播发,澄清的谎言、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无数的微博转发响彻全国
4月20日8时02分,当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立即在8时03分发布了消息。1分钟后,《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发布了“成都地震了!”的消息。这是我国第一家播发此次地震消息的媒体。全国性媒体迅速跟进,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均在8时30分左右,发布了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并迅速唤醒了休息着的中国。
8时33分,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广州日报”在广州媒体中率先发布了雅安发生7级地震的消息,并在随后的一天时间内,以不到十分钟一条的速度,整合传播来自该报记者、地震灾民、新闻机构的灾情报道,同时与各大媒体机构共同构建了寻亲平台。
在随后的两天内,四川媒体的官方微博基本保持着10分钟一条的频率,向大家传播灾区的实时报道,搭建寻亲平台,整合捐助渠道、急救热线,尽力做好信息渠道畅通,期间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博文得到了迅速的转发,在一次次的转发中,让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