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5|回复: 0

深圳创新沃土筑起人才高地

发表于 2013-6-29 16:54: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增选候选人公示近日结束,进入投票阶段。根据两院官网,此前来自深圳本土的3名科学家、4名专家分别入围候选人,7名的规模也是历年入围的最多人数。

   根据院士增选规则,成为有效候选人后,还需经过三轮投票才能最终确定是否当选,结果将在年底揭晓。从产生院士的传统看,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高产田”,而这也是深圳发展资源历史上的软肋。有关人士分析,多名人才入围院士候选名单,说明深圳创新环境、机制和成效的变化,近几年随着加快源头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深圳自主创新气候不断优化,土壤营养变得丰厚,诞生本土院士只是时间问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成为孕育院士的重要温床。从此次公布的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名单看,来自企业的科研带头人数量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科研实力和体制创新。以王俊为例,他是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领导着当今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去年底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2012年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王俊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企业既是科研成果的转化者,也是科技创新的发起者,在依靠“拿来主义”和自主培养“两条腿”走路的长期积累中,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圳企业科研链条,开始向基础研究的上游延伸,承担了国家科研使命,提升了在全国自主创新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并在世界相关领域上拥有发言权。

   城市创新和竞争需求,让来自规划建设领域的两院候选人增多。此次深圳入围中国工程院的4位候选人都是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比如刚刚在荷兰领取一项国际大奖的来自市规划国土委的郭仁忠是我国地理信息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主持完成各类研究和应用工程30多项,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三维地籍、数字城市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次获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来自深圳地铁集团公司的陈湘生,从198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公司傅学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都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

   创新环境形成的人才优势,形成诞生本土院士的丰厚土壤。在深圳的人才战略中,一直就有着浓厚的院士情结。从1999年深圳引进第一位院士牛憨笨组建深圳大学光电研究所和光电工程学院,到启动“孔雀计划”,形成系统全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点点滴滴记录着深圳人才战略发展轨迹,近三年超过千名的海外高端人才、数10家创新科技团队“飞”入深圳。
     来源:深圳特区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