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末位淘汰制”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模式被许多企业推行和采用。其目的是通过末位淘汰制这样一种强势管理,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克服人浮于事的弊端。
    这种盛行于西方的管理方式,从本质上采取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则。这是一种必然,但自然中也难免,有好多适应的后来不适应了,终于遭淘汰。曾经的恐龙世界肯定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衰亡的。末位淘汰,无所谓残酷,更无损于人格,但过度运用却会挫伤职工积极性。所以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中,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否则也逃脱不了大自然的淘汰。
    末位淘汰制度到中国来,照搬没有出路。因为在中国的现实情况,就是轮流做最末,一般连续三次就可以淘汰了。而这个时候,中国人的人情会逼转情况,与西方实行末位淘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就像先进轮流坐庄,末位也可以的,你说神奇不?这就是中国的实际,一些在西方国家的直销,到了中国无论怎么做,都会走成传销性质的,所以末位淘汰到中国也会因为人情和国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来。因为国情、民情的不同,会变质变味。
    那么末位淘汰在中国如何执行会有好的结果呢?又如何在中国扎根迸发生命力呢?
    现在中国的管理都强调以人为本,一个企业的竞争也是靠团队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只奉行末位淘汰的话,迟早会淘汰完的,而在淘汰的过程中,要发展必须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这样人员的流动性就大增,团队极不稳定,造成团队的工作能力降低,影响企业自身形象。我们原先的业务大厅,在一个月的试用期中,总是看不出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最后换来换去,大厅主管一个劲地培养人才,而任何一个新人进来,必然要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这是成本更是代价,新人因为不知道容易出错,有了变化也不知道如何应对,以至于各项工作都做不好,最后主管焦头烂额。人才出不来,自己也辞掉主管职位了。末位淘汰会导致更多的人员流动,无助于文化积累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国还是治病救人的原则,会做到仁至义尽,这样对不合格的,不合适的开除后,会觉得更合理,被淘汰的人也会心服口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末位培训制,将这些严格考核体系和指标套下来的末位人员,进行应知应会的普及培训,培训期间降低待遇或只发生活费。给人一个缓冲期,自救的机会,如果知耻而后勇,奋发进取的话,就会换思想,激发自身能量。也就是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当然对于屡教不改者,事不过三,毫不留情地进行淘汰。不能让制度上有助于养成懒惰、不思进取的恶习。
    一个团队的速度决定于最慢的一个人的速度,就像编组舰队一样。不希望有任何掉队的,但真坏了,有问题了,只能换新。企业也不是福利机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才好。末位淘汰不是不能用,而需要根据国情、民情因地制宜,巧妙运用,吸取精华,创新再造,赋予更好的内容,激发正能量,激发团队活力,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