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海底“白莲”。蛟龙 摄
海底的“大眼睛鱼”。李新正 摄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7月3日电(特派记者高博)“没有想到这里有这么多种类的大生物。非常震撼。”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李新正说,“千奇百怪,无论从文献上,还是我看过的图片,都找不出一样的。”
今天随“蛟龙”号下潜海山区,这位中国顶尖的海洋生物分类学家发现,大部分生物他没有见过。其中有三样东西,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一种李新正称之为“海怪”,是一种软体动物,在水底移动很快。同行的张东升认为,长相和行进方式类似水蛭。“但跟水蛭不同,有特殊形状的头。”
李新正判断,这或许是一种后腮类动物——海兔和海牛都属于后腮类,像蜗牛,但没有壳。
第二种是海底的“白莲”。既奇特又美丽,“画家也画不出来这种东西”。李新正认为它应该是一种海绵。第三种是一种紫色生物,呈心形叶状,边缘是波纹状。由于一瞥而过,无法判断是什么东西。
除了这些,李新正还看到了好几种虾类,柳珊瑚和软珊瑚。海百合、海星和海蛇尾等棘皮动物。鱼类也至少看到了两种,没有眼睛的盲鳗,以及一种大眼睛鱼。让他遗憾的是,没机会抓到样品。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下潜。
“这里的动物个体数量少,但有这么多种类,让我意想不到。”李新正说,“对一个做生物的人,这是终身难忘的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