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首《奉献年华》唱出了石油人的心声,伴随着歌声,我翻开了石油人家的篇章。那里,记录着父亲在油田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历程;那里,记录着母亲奉献油田的青春年华,那里;记录着我为油田建设的身影。
从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到一名石油人的转变,父亲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那年,父亲22岁。1958年一路剿匪来到西宁,之后,随大批转业军人来到了正在筹建的油田。地中四的出油,让父亲和众多参加石油会战的石油人一起见证了冷湖油田的诞生。每每说起当年地中四喷油的情景,父亲眼中依然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油田创业初期的艰苦,曾经让很多人打起铺盖卷离开,父亲也在60年的困难时期有过离开的想法。但在母亲的支持下,他留了下来。从两家人合住一顶帐篷,到干打垒的房子,从土坯房到砖彻的四合院,从小油田到青海石油管理局的成立,父亲伴随着油田的发展而成长。那时候,油田人一切都靠自力更生,抽油机上用的盘根是父亲亲手做的业余时间的生活是单调的,周边环境是荒凉的,除了一个职工食堂,没有饭馆一说,下了班的父亲,总是不停地在用剪刀裁剪着一块胶皮,手指磨破了,依然不放弃,一个大圆圈内再剪一个小圆圈,我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问父亲:“剪这个做什么呀?”父亲说:“抽油机上加的盘根。”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抽油机上要加这个,但我知道,三班倒的父亲,除上夜班早上回来休息一上午之外,有时间,就会坐在哪剪个不停,有厚的、有薄的,形状一致,大小一样,然后串在一起,拿到上班的地方。尽管小时候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几天学的父亲,从部队到油田,硬是凭自己的勤奋,从一名采油工干到了地质技术员。父亲退休的时候,他的笔记、课件,很多人想花钱买下来,但是都父亲拒绝了,他要把这些凝聚着心血的“宝贝”留给子承父业的儿子。
母亲在风华正茂的年代,跟随父亲的脚步,从美丽的天府之国来到了荒凉的戈壁大漠。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油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由于工作的需要,母亲先后打过土坯、挖过管沟、当过制碘工人,还给单身职工义务洗过被子、衣服。但最令她难忘的还是当采油工的那些日子。
由于当时油田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人员、物资十分匮乏,岗位上很多工作都忙不过来。因此,来油田的职工们的家属,有很多都走上了编外采油工的岗位。在当时来说,想当一名编外采油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母亲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来说也算是一个文化人,而且写的一手漂亮的字,因此,顺利通过了考试关。
来到岗位上,一个班六七个人,管理着六七口油井,除了班长是职工外,其他人都是家属。每天的工作是: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巡回检查,整个油区做一次巡回检查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没多久,母亲便学会了通过电机电流的变化、油井压力的变化、再利用“看、听、摸、查、嗅。”等方法来判断设备的运转和油井的生产是否正常。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却很辛苦也很繁琐。不仅要眼明心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更要求具有很高的责任心才能干好。在录取油井生产资料、填写日报表、井场的平整清洁、设备的维护保养、油井的维护管理等工作母亲也是做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当时,一个月只有30多元钱的收入,那时候,没有奖金,也没有福利待遇,有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责任… …母亲曾经遇到过一次转正的机会,她却让给了别人,因为那户人家的生活比我家困难很多。因为母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这样,她成了名符其实的编外采油工。
我是在油田长大的石油娃,在父母的熏陶,当一名石油工人多荣耀成为我的理想。当初“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在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建设中已经一去不复返,你看,油田生活基地,花红柳绿,四季如春,高楼林立;你看,花土沟生产基地夏季树叶吐绿,花朵绽放,在戈壁大漠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象征着石油人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新建的瀚海油苑,环境优雅,景色宜人,为生产一线员工着提供优质、高雅的娱乐休闲空间。职工食堂的饭菜也不是当年的“老三样”,美味佳肴,不断推陈出新,饭菜品种多达几十个系列,让生产一线员工吃好、吃饱、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以充沛的精力为建设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贡献力量。帐篷、地窝子已被漂亮的职工公寓所替代。室内设置配备齐全,员工心情愉悦,集中精力为油而战,凝心聚力谋发展。“保障生产,服务一线”是我的工作宗旨,生产一线员工的满意是我不懈的追求。
闻到石油花的香味儿,就想起那些为祖国献石油的老一辈,为青海油田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石油;闻到石油花的香味儿,就看到正在成长的新一代石油人,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为建设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用青春、智慧、激情谱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