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5|回复: 4

一名基层老党员的风采足迹(转)

发表于 2013-7-6 08:20: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刘学刚  来源:齐鲁冶金网  0
   在招金的黄金生产线上,活跃着一群整天跟试剂、数据打交道的人。由于职业特点,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每一个数字都斤斤计较。这支队伍中,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干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编译着黄金代码,为招金的黄金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杨进田就是这支队伍中一员老兵,一名老党员。
     1983年,22岁的杨进田走进矿山,成为招金矿业金翅岭金矿第一代化验员。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化验员”如今已成实验中心的主任。一串串足迹见证了老杨的奋斗历程,他先后获得了“先进工作者”、“招远市技术监督局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他所在的实验中心也曾被评为“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称号。
     杨进田常说:“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奉献精神,要能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工作中,他用行动做出了表率。
     氰冶加工是金翅岭金矿的一项主业,生产中每道工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为了确保给生产提供准确的数据,他把时间几乎全部放在了实验工作上。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情况,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遇到一些难处理矿的时候,他干脆以矿为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的妻子经常抱怨他,“把家当旅馆,心里只有工作没有家”。可在老杨心里,不干好工作,就对不起领导的信任,对不起自己的责任。
  “化验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操作必须到位,数据必须准确”这是杨进田在车间会上常说的一句话。
  有一次,金翅岭金矿购进一批银精矿,在分析化验中,老杨发现同一批矿,两个班的化验数据有差别,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认真分析直接投放到流程中生产必将导致指标波动,给生产带来影响。于是他对部分化验样品进行抽样检测,发现一班的数据较接近,二班的数据误差较大。于是他责令二班重新对试样进行返工,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他亲自在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后来发现,原来是由于职工粗心,在药剂配比上不严格,造成化验结果出错。“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用心的人”,杨进田用行动给职工做出了表率。
  把职工培养成技术能手,打造一支“尖刀排”。
  职工的技能素质反映了一个集体的工作效率。在杨进田心里,让每个职工都能成为一把好手,把团队培养成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始终是他的一个心愿。根据职工的特点,他量才使用,定向培养,让每个职工都能在岗位上发挥特长。同时,他还开展了“以师带徒、岗位比武”活动,通过“以老带新,以学带干,以新促学”等方式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培养。工作30年来,他带出的徒弟一个个技术过硬,名号响亮。这里面有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先进标兵、三八红旗手,还有招远市首席技师。他手下的兵说,“杨主任技术精湛,人也热情,舍得教技术,是我们的老大哥。”在天命之年,看到“桃李满园”,老杨的心里很欣慰。
  严格考核,实现降本增效。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购矿量也在不断增加,实验样品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工作任务较以前翻了一番。如何解决好“任务重、数据准、效率高”的矛盾,杨进田根据情况,提出了管理增效的举措,他从完善制度入手,严格考核,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激励职工“比干劲,比指标,比效率”,为确保任务完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全矿每年有40多万个样品的化验任务,但样品的内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外检合格率达到100%,为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也为企业树立了标杆,使实验中心成为了招远黄金化验检测中一个响当当的“先锋号”。
  为降低实验成本,他还组织开展创新增效活动,鼓励职工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让职工的劳动在创新中体现价值。例如在银分析过程中,原来只能使用一次的坩埚经过热预处理后,可重复使用3-4次,大大提高了使用率,每年仅此一项就可节约化验成本近30万元。
  在降本增效同时,他还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工作,变废为宝,从废旧物资中挖掘可利用资源。化验室的马夫炉,以前坏了就要到厂外修理,不仅维修费用大,而且来回要五六天,耽误生产。于是,老杨就动起了“歪脑筋”,他结合多年的经验,叫来维修工一起动手,把报废的大炉进行重新整修,不仅能够达到作业标准,而且还节省了维修费用十几万元。
  岗位,是每个职工学习成长的舞台。老杨用30多年的时间,在岗位上默默耕耘,他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友们说,“老杨就是一头老牛,一天不卸套就会拉着车子继续往前跑”。(刘学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6 09:36:3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6 10:22:1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6 10:22:41 | 查看全部
岗位,是每个职工学习成长的舞台。老杨用30多年的时间,在岗位上默默耕耘,他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友们说,“老杨就是一头老牛,一天不卸套就会拉着车子继续往前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9 11:19:4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