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其它
4.红色经典(资料来源自备和网络)
a.
帖子附图:

b.
帖子附图:

c.
帖子附图:

d.
帖子附图:

e.
帖子附图:

f.
帖子附图:

g.
帖子附图:

h.
帖子附图:

作者: 于 2008-09-15 12:08:25.0 发表 来自:
电影一览表 zt来自〈〈强国论坛〉〉
1970年2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智取威虎山》 (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部:《红灯记》 (京剧)
1971年2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红色娘子军》 (舞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部:《沙家浜》 (京剧)
1972年5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1部:《海港》 (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1部:《龙江颂》 (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1部:《白毛女》 (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1部:《红色娘子军》 (舞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1部:《奇袭白虎团》 (京剧)
1973年4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1部:《海港》 (京剧,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3部:《艳阳天》
《战洪图》
《青松岭》
1974年17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4部:《杜鹃山》 (京剧)
《侦察兵》
《南征北战》 (重拍)
《送货路上》 (湖南花鼓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4部:《火红的年代》
《无影灯下颂银针》
《渡江侦察记》 (重拍)
《一副保险带》
八一电影制片厂2部:《平原作战》 (京剧)
《闪闪的红星》
长春电影制片厂5部:《创业》
《钢铁巨人》
《平原游击队》 (重拍)
《向阳院的故事》
《半篮花生》 (越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部:《沙家浜》 (粤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部:《园丁之歌》
1975年24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6部:《海霞》
《红雨》
《决裂》
《草原儿女》 (舞剧)
《烽火少年》
《渡口》 (河北梆子)
上海电影制片厂6部:《战船台》
《春苗》
《第二个春天》
《小将》
《人老心红》 (淮剧)
《拣煤渣》 (淮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4部:《沂蒙颂》 (舞剧)
《激战无名川》
《红灯记》 (维吾尔语歌剧)
《雷雨之前》
长春电影制片厂5部:《金光大道(上集)
《车轮滚滚》
《长城新曲》
《黄河少年》
《沙漠的春天》
西安电影制片厂2部:《碧海红波》
《阿勇》
珠江电影制片厂1部:《小螺号》
1976年40部
北京电影制片厂7部:《反击》
《山花》
《沸腾的群山》
《宝莲灯》 (上、下集,河北梆子)
《青春似火》
《牛角石》
《海上明珠》
上海电影制片厂13部:《欢腾的小凉河》
《年轻的一代》 (此片系重拍)
《磐石湾》 (京剧)
《征途》
《难忘的战斗》
《江水滔滔》
《审椅子》 (京剧)
《新风歌》
《金锁》
《阿夏河的秘密》
《管得好》 (吕剧)
《三定桩》 (莱芜梆子)
《小店春早》 (黄梅戏)
八一电影制片厂4部:《红军不怕远征南——长征组歌》 (舞台艺术片)
《南海风云》
《红云冈》 (京剧)
《南海长城》
长春电影制片厂7部:《雁鸣湖畔》
《芒果之歌》
《长空雄鹰》
《锁龙湖》
《山村新风》
《金光大道》(中集)
西安电影制片厂1部:《开山的人》
珠江电影制片厂3部:《枫树湾》
《山里红梅》
《红霞万朵》 (黄梅戏)
峨嵋电影制片厂2部:《寄托》
《春潮急》
广西电影制片厂1部:《主课》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部:《两张图纸》 (湖南花鼓戏)
译制片目录
(选自强国论坛)
译制片:
1971年
《脚印》
《勇敢的人们》
《战斗的早晨》
《第八个是铜像》
《天亮的时候》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圣母院》
《简&S226;爱》
《冷酷的心》
1973年
《绿色的群山》
《烈火行动计划》
1974年
《在那些年代里》
《沉默的朋友》
《警察局长的自白》
1975年
《战斗的道路》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恋》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1966年
《大地的儿子》(二、三集) (朝鲜)
《一个战士的故事》(朝鲜)
1970年
《森林之火》(越南)
《琛姑娘的松林》(越南)
《达吉亚人》(罗马尼亚)
《血海》(上下集)(朝鲜)
《看不见的战线》(朝鲜)
1971年
《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朝鲜)
《战斗在继续》(越南)
《在铁道线上》(朝鲜)
《前方在召唤》(越南)
《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
《摘苹果的时候》(朝鲜)
1972年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罗马尼亚)
《记者》(上下集)(苏联)
《劳动家庭》(上下集)(朝鲜)
《战争与和平》(四集)(苏联)
《卖花姑娘》(宽)(朝鲜)
《回故乡之路》(越南)
1973年
《空中舞台》(朝鲜)
《卖花姑娘》(普)(朝鲜)
《秃鲁江畔之花》(朝鲜)
《轧钢工人》(宽)(朝鲜)
《原形毕露》(朝鲜)
《气球上的旅行》(法国)
《永生的战士》(朝鲜)
《轧钢工人》(普)(朝鲜)
《一个护士的故事》(朝鲜)
1974年
《火》(越南)
《延丰湖》(朝鲜)
1975年
《送信人》(英国)
《为了新的一代》(朝鲜)
《特罗塔》(联邦德国)
《纽约奇谈》(美国)
《巴布什卡历险记》(罗马尼亚)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朝鲜)
《三妯娌》(朝鲜)
《洁白的道路》(阿尔巴尼亚)
1976年
《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罗马尼亚)
《哥白尼》(波兰)
《火车司机的儿子》(朝鲜)
《石油赞歌》(阿尔巴尼亚)
《多瑙河三角洲》(罗马尼亚)
《初春》(阿尔巴尼亚)
《矿山的主人》(朝鲜)
《贝尼自己走》(阿尔巴尼亚)
《在灿烂的阳光下》(朝鲜)
《高山之鹰》(朝鲜)
《最后冬天》(阿尔巴尼亚)
《斩断魔爪》(阿尔巴尼亚)
十一、其它
1.三张布告(1973、1974、1975)
2文物--图片选自《人民画报》
3.计划生育宣传画(资料来自本网)
4.红色经典(资料来源自备和网络)
(续)09
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
选自《人民画报》 1972 8
帖子附图:

h10
帖子附图:

h11
帖子附图:

h12
帖子附图: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选自《人民出版社》1971年7月第1版
帖子附图:

h14
帖子附图:

h15
帖子附图:

现代京剧《海港》
帖子附图:

h17
帖子附图:

h18
现代京剧《平原作战》
帖子附图:

h19
帖子附图:

h20
现代京剧《杜鹃山》
帖子附图:

h21
帖子附图:

h22
现代京剧《龙江颂》
帖子附图:

h23
帖子附图:

h24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选自《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
帖子附图:

h25
帖子附图:

h26
帖子附图:

h27
帖子附图:

h28
帖子附图:

h29
帖子附图:

h30
现代舞剧《草原儿女》
帖子附图:

h31
帖子附图:

h32
帖子附图:

h33
帖子附图:

h34
现代舞剧《沂蒙颂》
帖子附图:

h35
帖子附图:

h36
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
帖子附图:

h37
帖子附图:

h38
帖子附图:

h39
帖子附图:

h40
帖子附图:

h41
帖子附图:

h42
帖子附图:

h43
帖子附图:

h44
帖子附图:

h45
帖子附图:

h46
帖子附图:

火红的年代(七十年代组图)
目录
一、主贴..........................第1页
二、工业..........................第1页
三、农业、林业....................第1页
四、部队..........................第1页
五、科学、教育....................第2页
六、卫生、环保....................第2页
七、妇女、儿童....................第3、4页
八、体育..........................第4页
九、文化、艺术....................第4、5页
十、领导、领袖....................第6页
十一、其它
1.三张布告(1973、1974、1975)..第6页
2文物...........................第6、7页
3.计划生育宣传画................第7、8页
4.红色经典......................第8、11、12页
本贴图片大多选自1972年——1977年15本《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
谢谢网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再发几张:
a.
帖子附图:

b.
帖子附图:

c.《桂林行》 市工业区一角。
帖子附图:

d.欢迎阿尔巴尼亚体操队
帖子附图:

e.中、日少年共游八达岭。
帖子附图:

f..《‘拉比诺特’足球队在中国》
帖子附图:

g.《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帖子附图:

十一、其它
5.美术作品
01
帖子附图:

02
帖子附图:

03
帖子附图:

04
帖子附图:

05
帖子附图:

06
帖子附图:

07
帖子附图:

08
帖子附图:

09
帖子附图:

(1)打洋油
1967年前后的一天,我提着小口长玻璃瓶去供销社买油,在街上遇到一位小伙伴。他问:“干什么?”我答:“打洋油”。小伙伴听后立
刻给我讲了一大堆道理:“现在不能叫‘洋油、洋火’,很多有‘洋’字的名称都不能叫,因为现在我们使用的都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不
是外国的。”从那以后,我们将“洋油”、“洋火”、“洋线”、“洋钉”等名称改成“煤油”、“火柴”、“棉线”、“铁钉”等。同时,
我也当起了义务宣传员,许多老人一下改不了,我总是提醒她们。四十年过去了,那位小伙伴的话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那种自豪的语气犹如
昨天听到的一样,可遗憾的是,我却忘记了那个小伙伴是谁?连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
这些名词“洋油”、“洋火”、“洋线”、“洋钉”、“洋布”、“洋灰”、“洋伞”、“洋烟”、“洋酒”、“洋壶”等都是1949年解
放前流传下来的,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我们那里几乎全部改正了这些名词。改造 "洋名" 不容易,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生产不创造,生活用
品不会从天而降。人不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天上更不会掉馅饼。
(2)治安
前些时看到网上一个转帖,写的是近二十多年来英雄的人民警察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牺牲了多少人。看了很心痛,同时也产生了联想,头
脑里出现了1976年前的情景。1964--1972年,本人住在属县管辖的区公所(后来改为公社)所在地。我想来想去,很多人的面孔立刻浮现在眼
前,印象最深的是文教干事和林业干事,文教干事还送给我两本小书。我将所有的大人都搜索了一遍,就是想不起谁管治安谁是警察。大人的
镜头过去,小孩的镜头冒了出来。当想到一个带着眼镜、手里总是拿着厚厚小说的邻居男孩时,突然想到了他爸爸,他爸爸是干什么的?哦,
想起来了,他爸爸就是我们那里的保卫干事。因为我再也想不起其他什么人,所以我想他爸爸是唯一管理治安的人。由此可见我们那里的社会
治安状况。
(3)乞讨和流浪者
毛泽东时代几乎没有乞讨和流浪的人。近二十年时间,我只先后看到一个河南人(中年男子)和一个安徽人(半失明中年女子)乞讨,他
们只在我们那里呆了一两天时间,是在水灾之后。那两人穿得不破,身上也不脏。我们当地的人对他们很友好,不管他们到了哪家,都能得到
很丰盛的食物。我还在小镇居住的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精神病患者。几年后,我亲自听到他说:“感谢政府感谢党为我治好了病。”(他是
我邻居家的表兄,我是无意碰到后躲着听见的)他是由于失恋而得病的。
当时的流行说法是:“祖国处处有亲人”,不管你到了哪里,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4)忠字舞
文革中演出的舞蹈并不是“忠字舞”,所谓的“忠字舞”是一种脚步按字型变化的舞蹈,此舞蹈并没有流行。我只是在文革初期看见母亲
单位的几个青年人跟着一个出差回来的人学跳这种舞,尽管他们学得很认真但还是不断出错,引起围观的人阵阵善意的笑声。他们从来没有正
式上台演出过,我们几个小孩才是他们最忠实的观众。
文革时期经常流行一些新事物、新形式,但有的新形式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过去的年青人也像现在的年青人一样,爱时髦,只要哪里有
新事物、新形式就要学,惟恐自己落后。我以为这不是他们的错误,只能说明他们太年轻,不同时代的年青人都有这种特性。
(5)学习班
我的父亲住过多次学习班。学习班所在地我去过的地方不说,比较远的地方我没去过,可父亲带回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父亲在他们新
建的房子前面照的。他坐在椅子上,一手拿书一手那蒲扇,边看书边摇扇子。父亲那次回来多次笑着对别人说:“我在那里还长胖了好几斤”
。现在我想,干部参加一些劳动有什么不好呢?劳动人民常年累月艰苦劳动,从没听他们说是劳改、住“牛棚”。人不劳动,怎会有精神财富
和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一切,腐败分子是寄生虫。
(6)教育
毛泽东时代初等教育确实很普及。67年前后开始,我们当地农村生产队有小学,公社都有初中和高中。67年,我的由保姆抚养的弟弟就是在
生产队小学上的一年级。本来他只有五岁,父母说让他到学校去混,可回来后发现他的成绩很好,就让他直接上了二年级。
(7)工厂和工人
一九七0年,我们当地工厂大招工,一批年青人来到了工厂,我的一位亲戚也光荣的当上了工人。从此,我成了那个工厂的常客。我看到
了热气腾腾、蒸蒸向上、环境优美的工厂,也看到了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热情好客的工人。在这个六百多人的工厂里,有十几名华侨子弟,
他们是在父辈的支持下,回国读书,毕业后分到了工厂。他们的家庭很富有,可当时他们的劳动热情很高。我曾接触过他们,可到了八十年代
末,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全都去了港、澳)。那个工厂早已破产,现在被卖给了私企,荒凉、破败,找不到往日的踪迹。
(8)农业机械化
75年,我们到学校附近参加学工劳动,看到那个大队很多农田作业都用上了机械,我们学习了操作和简单的维修。同时,我们当地很多农
村大队都在平整土地,为实现机械化创造条件。那时的口号是:“一九八0年全国农业实现机械化”“二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我
想:“到了一九八0年全国农业都实现了机械化,那是多么美好啊!”想到二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心里更是美滋滋的。我们还看到那里的
农民住上了整齐、洁净的红砖楼房,我们还特意抽空到农民家里看了好半天。看到那里的农民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心里都很高兴。
(9)知青
69年前后,我住在属县管辖的区公所(后改为公社,现改为镇)所在地。一天,母亲对我们说:“今天有个上海知青到我们家来,她是我
同事的亲戚。”女知青来后,举止很文明。在我看来,她说话的声音是那么好听,衣服是那么整洁干净,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又跟我们当地的
人不同。后来才知道,那就叫气质,她是一个文质彬彬、气质优雅的人。她是我母亲邀请来的,母亲对她很热情,还留她在家吃了饭。
不久,我们这里的知青多了起来,他们经常在区大礼堂聚会、演出。一天晚上,同学在门外喊:“知青正在大礼堂演出,快去看!”我急
急忙忙跑到大礼堂,里面挤满了人。我掂起脚尖朝台上看,台上一男一女正在演唱《红灯记》片段。原来只是在收音机里听到演唱录音,可这
两位知青的声音比收音机里的还要好听,他们的表演使我产生了美感和共鸣。也是后来才知道,那就是青春和艺术的魅力。
74年前后,我在县城读书。有一天,学校组织看演出。那天,街上特别热闹,很多卡车满载着全县的知青浩浩荡荡开往影院,车上不时
传来笑声和歌声。原来,那几天全县知青开大会,大会结束后与当地人联欢。看了很多好节目,印象最深的是女知青说的评书。她讲的是一位
老太太拾到从公共汽车上掉下来的五分钱,老太太想还给失主可汽车开动了,急忙中喊错了话:“司机——停一下!汽车——站住!”女知青
抑扬顿挫的声音、绘声绘色的表演,引来台下笑声不断。这时我才知道什么是艺术才华。
76年我下放不久,得知附近农场有多位知青,他们已经下放几年,其中有几对已经结为夫妻。他们大多是农场子弟学校老师,也有搞场
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他们都对工作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一次,我参加了农场组织的活动,和他们认识并了解了他们的人品和才能。他
们有的很有组织才能,将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有的很有艺术才能,手风琴、扬琴和其它乐器演奏得很好。我是个很胆怯的人,但
在他们的热情帮助和鼓励下,也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们,总是用敬佩的眼光看他们,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自豪。
那些年,也听说有少数知青调皮捣蛋、偷鸡摸狗,当地人见了他们就摆头。我想,真正干坏事的只是极个别的人,有时是“一粒老鼠屎坏
了一窝粥”。
总之,知青在农村体验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的艰辛,看到了农民勤劳、质朴、善良的美德,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有了变化,他们的生活能力
有了提高。在此同时,他们为农村普及科学和文化知识奉献了青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极作用和伟
大意义会看得更清。
(10)医疗
六、七十年代,我住在公社机关所在地,时间长达七年。那时,在少年儿童之间,无论哪方面的信息,传播的速度比新华社还快,许多大
、小事发生时,我们就像记者一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为我家房子与公社医院背靠背,加上有医院同学,我对医院的事更了解,连医院里抢
救了哪个危急病人、得的什么病、哪里有人受伤、伤到什么程度都能很快知道。我曾跟着同学到医院病房看过烧伤的病人,在产房外看过医生
抢救难产的产妇。那时,在医院被抢救和住院的大多数是农民,医生和护士们总是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医院的每
个角落(只有一个小屋不敢进--那是太平间),可我们从没有听说有人因没有钱而看不起病,也没有看到哪个医生和护士谈钱的事,更没有听
说或看到病人因交不起钱而在医院等死。这样的事对于当时的我们来看,只能发生在逝去的万恶的旧社会和遥远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那时只
是经常看到医院门前的牌子上写的醒目的大字:“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只是经常看到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医生和护士忙碌的身影。
其实住在那里有些害怕,可69年前后,医院新建了门诊部、住院部,一排专用手术室也在我家后面建了起来。手术室的大窗户正对着我家
的小窗户,里面的声音听得一清二楚。从此以后,我没过一天好日子,直到离开那里。那时几乎过几天就有一次手术,有时一天几次,不分白
天黑夜。白天听见做手术,我是能跑就跑,晚上做手术,伴随我的是极度恐惧。我也曾壮着胆子在医院同学的带领下偷偷的参观过手术室的外
间,里面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医疗器械,一尘不染、摆放整齐。最好奇的是装在玻璃瓶里的标本,虽然想走近看清楚一些,可心害怕又不敢靠近
。多少年过去,恶梦渐渐淡忘,但那些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和被他们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病人形象越来越清晰。那位主刀的夏医生,是大城
市医学院毕业的知识分子,他的妻子(本地人)是妇产科的医生。那位熊护士长在八十年代末因病去世,听说送葬的那天,全镇的男女老少和
很多她护理过的病人都为她送行,很多人还边走边流眼泪。
我的一位农村亲戚因患胃溃疡曾在那里做过胃切除手术,她活到了八十岁,直到2000年一次烧伤在医院里悲惨死去。那也是一所以前的公
社医院(现在是镇医院),我的亲戚因烧伤住在那里。我去看她时,医院因药费用完给她停了药,我交了身上所有的钱,等我回后再去,我那
亲戚已经去世。看着那个破烂不堪的医院,看着那些医生护士冷漠的脸,我的心真的很痛。
(11)武斗
亲历者都知道,文革武斗的照片是在文革初期拍摄的,我记得那是67年发生的事。那时不论是外省还是本县,只要有人搞武斗没有我们不
知道的。那时信息传得特别快,因为很多人都关心国家大事。武斗的事在当时我们也只是听说,并没有亲眼看到。那时的民兵都有枪,但武斗
大部分是年青气盛、激情过火的人造成的。那些搞武斗的头头因有罪不久就被抓获、判决。我们邻区下面公社有个组织头目叫王某某,是个大
学毕业生,因带人挑起武斗致人死伤,被判处死刑,县级相关的负责人(一男一女)也被押到全县各地批斗(这是我亲眼所见)。这件事在我
们那个县众所周知,这是事实。
(12)让人感动的对话
一、好象是前年夏天,广东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人物访谈节目,我听到了主持人和一个集团公司领导人的对话(大意):
主持人:听说你在五十年代挨过整?
(我想,此人肯定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不是下放劳动就是住“牛棚”,他要控诉一番......)
领导人:我在那时确实是犯了错误,对群众生活关心不够。......
(他的话太出人意料之外。看来不是每个人都自私,都想乘机发泄私愤,他是个有良心的人。)
二、也是前年,中央电视台>节目,播现代舞剧>编创人员访谈,我听到主持人朱军与六十年代扮演>吴清华的演员白淑湘的对话(大意)
:
朱军:听说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是吗?
白淑湘:那时有一段时间我被下放劳动,还受过批评,批评我有资产阶级思想......现在我还经常见到批评我的人,大家都好好的,过去
的都过去了。......
(原来我只看过薛箐华主演>的电影,没有看过白淑湘演出,对她没什么印象,而且对电视编导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听白淑湘讲话的同
时放薛箐华演出的电影片段极为反感。听了这段话后,对白顿生好感。理解和宽容是多么好的美德啊。)
三、还是前年,我在一个亲戚家里,大家闲聊中谈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一个来自农村的年长的亲戚激动的大声说:“那是百年不遇的
大灾。当时,毛主席的政策好得很,坏就坏在有的干部身上,他们瞒着毛主席,还是毛主席亲自调查才解决问题。”
(多么朴素的语言,虽然当时他们挨了饿,可是他们知道毛主席和他们心连心,毛主席一直在关怀着他们。)
(13)老同学见面记录
去年,有个老同学和他的妹妹一起从外地来到本地,他是六、七十年代我在公社机关所在地的小学、中学的同学。几个同学老乡得知后,
热情相邀、集聚一堂、餐饮招待。七、八个同学老乡七嘴八舌,免不了回忆往事。三十多年过去,有的事记忆清晰,有的事却很模糊。一番谈
话,使我对老同学已往家里的情况更加了解。我的那位同学兄妹七个排行第六,我们都叫他六[儿]。
我对六[儿]说:“你那时成绩特别好,校长很喜欢你,你的穿着也挺时髦的。”
他说:“班主任不是对你很好吗?我那时也很嫉妒你。”
接着,我自然想起了他妹妹小时侯的形象,对她说道:“老七,你那时怎么穿得那么漂亮,总是花枝招展的?”
她说:“我妈确实是个很能干的人。”
我问:“你妈那时在哪里工作?”(因我家与她家不在一条街上)
“我妈没工作,专门在家料理家务,我爸在县城一家工厂(说了厂名,我记得不准确)工作。”她骄傲的说。
“那你们一家全靠你爸一个人的工资了?真了不起!”我禁不住真诚的赞叹道,因为我的父母都有工资,我只有兄妹三个,可看起来比不
上她们。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看来,那时她的母亲确实是个巧妇,可那时也确实是有“米”啊。
(14)控制人口(笑话)
七十年代初读初中时,我们经常用毛主席的“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这句话作为测试发音的标准教材考别人。有的同学读这句
话时,平舌音和卷舌音含混不清。有的慢读可以,速度加快就不行。其实测试别人不重要,只是想从别人的发音中找到乐趣罢了。
读高一的时候,有一件更有趣的事。平时,毛主席的指示“人类要不断地控制自己”(原文未查)众所周知。尽管我们只是高一学生,但
我们都能理解,我们国家人多,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可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同学的言行举止,却让我们笑疼了肚子。校长
在台上讲话,我的同学坐在下面翘起二郎腿,一条腿无意识的晃来晃去。她的动作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注意,我们对她投去提醒的目光。她马上
意识到了,放下了腿,还用一只手放在腿上,一边拍一边轻声说道:“人类要不断地控制自己”,连声说了两遍。我和周围的同学都听见了,
都强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来。其实,我的这位同学很聪明,成绩很好。我们笑她的同时,她也看着我们笑,也可能她认为她的幽默发挥了作用
。事后,我们都只是心里觉得好笑,控制人口离我们远着啦,但我们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15)小小“走资派”
五、六十年代,父亲在某区公所(管理下面七、八个公社)工作。我的父亲在解放前受过初等教育,解放后虽受党的教育多年,可他小时
侯养成的性格很难改变,封建、专制、自私自利,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我们只能做驯服
的绵羊,敢怒不敢言。假如在文革初期,他不是我的父亲,而是我的领导,我也正是一个青年,我也会贴他的大字报,也会上台批斗他(当然
不是武斗)。
文革一开始,父亲戴过高帽游行、受过批斗,后来又多次住过学习班、进过五七干校,他说“弯腰90度不好受”,他也不止一次笑着对别
人说:“那天,我挂着牌子低着头接受批斗,时间长了,铁丝挂在脖子上很难受。这时,一个人上来,按了一下我的头大声说:‘你要老老实
实、低头认罪’,边说边把铁丝提起来挂在我的衣领上,那时我好受多了”。
66年以后,我看到父亲这个小小走资派只是在家里走不敢在外面走,并且做了不少值得我们敬佩的事。
66年,父亲经常下乡。67年,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那里有了电。看到电灯亮了,每个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父亲也学会了很多电工
技术,临近哪家电灯不亮或电路坏了,父亲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也是那一年修大礼堂,父亲几天几夜没合眼。大礼堂修成了,从此,我们那
里更热闹了,有电影、有演出、有杂技,也有很多大会。
68年河里发大水,父亲带着一些人抢运物资,一个浪头打过来,把他冲到了河中间。他
经常得意的说“幸亏我水性好,我拉住河中的电话线,不然我没命了”。那年,父亲还参加和领导了本地河上的水泥公路桥的建设。
69年,父亲带人修河堤。有一天,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那天,我们做好了饭,等了很长时间父亲也没回来。忽然,外面人声嘈杂,一
群人议论纷纷,父亲就在他们之间。仔细听,原来是修河堤的工地上塌方了。当一些农民正在挖土时,土岸突然垮了下来,将一个农民砸在里
面。父亲几个大步跑上去,和其他人一起,将农民救了出来。是父亲将农民背出出事现场,又将农民送到医院。我能想象父亲当时是多么勇敢
。父亲进屋后,将他的外衣脱下来,放在板凳上。我看见衣服上有一块血迹,心里一阵紧张,再也不敢看,不敢碰、更不敢洗。后来,衣服是
被拿走了,但我只要看到那个板凳心里就害怕。也许是这个原因,现在,我竟然想不起那位农民是否被救活。
70年,父亲被派往“三线”参加铁路建设。我多次听他谈起他带领的一个分队与解放
军合作开通隧道,解放军与他们怎样亲密相处,解放军怎样大力支援。谈起那些日子,他眉飞色舞,充满自豪感。
72年,父亲被调到县城,他领导了一个化肥厂的建设和生产。75年--76年,父亲领导了全县林业职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在他和林场干
部、职工的努力下,那些深山里的林工住上了新建的房屋,用上了电,还看上了电视。
从那以后,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父亲很少有令我敬佩的事。回想以前,他对受批斗有些委屈,但父亲也曾多次对我们说过,他很崇敬
毛主席。十年前,父母一起去了一躺北京,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了却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前几年,我曾听他说过:“现在的干部,一个个吃得肥头大耳,一个个挺着大肚子,哪像我们以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去年我回
老家有了一个新发现,那就是:父亲将挂在客厅墙上的毛主席像镶上了金边。
(16)计划生育
一九六二,我的父亲是农村基层干部,在我弟弟出生不久,父亲就做了节育手术。每当他跟别人谈起这件事就会说:“那时中央有文件下
来,强调干部要带头搞计划生育,我是响应号召才做的”。看他说话的神情就像当年他当了一次英雄和模范似的。
(17)水利,杂交水稻
注意,水利,杂交水稻(77、78年就开始发挥作用,80年代则全面推广),制造化肥的工厂,以及一切与粮食有关的东西几乎都是七十年
代制造的,一个人不要忘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什么奇怪的,有人贪天下之功为己有,亲历了毛泽东时代的人看得很清楚.据我所知,我们当地的水库都是五、六十年代修的。七十年代建
了很多化肥厂,我们县的氮肥厂、磷肥厂就是70年前后建的,我的父亲就参与了全县第二个化肥厂的筹建。我七十年代初的同班同学,有六、
七个是农科所领导、技术员和职工的子弟。我经常到同学家里玩,见到了大片的试验田。学校还组织我们到农科所参加劳动,听技术员讲科学
种粮的重要性。那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种粮的意义,因为我们从未听说有谁挨饿。真没想到,那时我们参加的劳动,意义确实不一般。
我还清楚的记得,65年前后就进口了化肥。因为在65年我们兄弟三人有一张合影,每人都穿了一件用化肥袋做成的衣服,这倒不是父母穷
没钱做好衣服,而是为了节约,为了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70年前后,我们那里经常放一些有关化肥的科教片,介绍氮、磷、钾的不同成分、
使用比例、使用功效等。虽然我不是学农的,但那时看过的科教片直到现在还没忘记。
(18)毛主席逝世
1976年9月9日,因为防震,我们一家四人和同学的父母在防震棚内。父母们正有说有笑的聊天,突然从广播喇叭里传来哀乐声。大家都专
注的听广播,当听到播音员低沉、悲伤的播出“毛主席逝世”这几个字时,我们全都号啕大哭。同学的父母都是地主出身,文革受过批斗,可
他们和我们一样,悲痛万分。这场面是那样的悲伤,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
(19)城乡见闻
五年前,我去了一趟农村。那天我坐在从县城开往一个偏僻小镇的客车上,本想看看农村的大自然风光,可不断掠过的路旁农家房屋的景
象吸引了我,许多农家房屋大门正上方端端正正挂着毛主席像。我集中注意力开始数了起来。路旁房屋越来越少,四十里路过去,我竟数到了
三十多家挂了毛主席像。有的像是新的,有的是旧的,还有的折下一个小边角。本想回来再数另一边,但有人同行,出于礼貌没有再数。
第二年初,我又从小镇走到了农家,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人民领袖与人民同在。在商铺里、在农家堂屋正面墙上、在载客的摩托车上,摆
设、张贴或悬挂着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这些年来,在我们这个小城,每逢过年过节,小贩摊位上的毛主席像和挂历供不应求。平时,大街上许多做生意的人,在自己店铺最醒目
的位置张贴着毛主席像,不少国营商店也是如此。我曾看到本地一家较大的书店将毛主席像贴在临街的玻璃墙上,远远望去,是那样醒目。最
近,我还看到挂在建筑工地上的毛主席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