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6名职工,平均48岁,维修组刚成立时,有的师傅连图纸都看不懂。如今,他们有自己的技术攻关项目,发布了减速顶管护维修QC成果,每年可节约成本10万余元,方法与技术的同步创新让他们成为全段有名的“能人团队”。
只有做不到,没有修不了
7月10日清晨6时50分,笔者赶到汉中车务段勉西车站减速顶工区时,维修组已准备出发。7时30分至9时30分,他们将为调车场所有减速顶进行 “体检”。
责任,释放内动力
勉西火车站是阳安铁路线上唯一的二等区段站,日均办理车数4566辆,减速顶调速系统使用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调车安全。“日均4次定检,每天9点半前是调车场整备时间,因不耽搁调车作业,可诊断加保养全面过一遍,其余3次侧重目测检查。”组长焦天敏告诉笔者“定检习惯从减速顶调速系统投用以来,天天坚持,风雨无阻。”
调车场有2168个减速顶,将每个顶查看一遍,仅来回路程要走14.4公里。每一个减速顶都要弯腰、下蹲、探身观测,根据其磨损度、使用状态判定其“患病”程度。对遇到故障顶,立即现场更换。2小时内,有9000余次弯腰、蹲下、起立。每天约有30多个故障顶需要维修,为节省检修时间,维修组用小推车将30余台状态良好的减速顶推至调车场,发现问题后立即更换,坏件则带回车间修理。
9时30分,2168个减速顶逐一“诊断”完毕,29个故障顶被及时更换。消记完定检时间,工友们推着29个“病号”返回车间。每个人都大汗淋漓,犹如从水里捞出来。一行人顾不上休息,将坏件派送到个人工作台。焦天敏说,“高温、暴雨都会加剧减速顶的损耗,它们经过维修、复查、验收三关后,还要再次‘上岗’。”
激励,焕发创新力
维修工王景恒和许云峰说:“其实,换件工、涂油工的尴尬我们也经历过,主要还是跟责任心、技术挂钩,只有做不到,没有修不了。”
2003年,勉西站投用全顶式驼峰微机操作系统,采用减速顶调速系统控制速度。维修组应运而生,一部分年龄较大、责任心强的调车长转岗成为维修工。隔行如隔山,当时的维修组完全依赖厂家定检定修,职工就是涂油、换件。减速顶装置安全保障强、作业效率高,但损耗快、维修成本高,庞大的维修费用让职工心疼不已。大家咬牙印,一定要攻下减速顶维修这个拦路虎。
2008年,维修组《关于减速顶保养维护的合理化建议》引起了车站关注。站长助理张敏、安全员黎东和焦天敏等业务骨干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专门破解减速顶高投入、高损耗、难养护的现状。并以此为辐射,鼓励全站修旧利废、节支降耗的积极性。车站发挥党政工团合力,开展了党群“结对子”技术能手擂台赛,岗位生产技术小革新、增效节支“金点子”征集等活动,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褒奖“技术达人”和课题攻关启动资金。同时对岗位创新、节支降耗贡献突出的职工安排带薪旅游、疗养等。
车站在强化他们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专门配备了减速顶清洗机、砂轮机、台式钻床、荷重传感器、数显称重仪、油缸体修磨床、电焊机等设备,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并带着他们一起出门学艺。
探索实践中,维修组发布了减速顶养护QC成果,实施“精细管理+日常保养+重点维护+定期检修”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保证了小问题随时修,大问题立即更换,更换下的配件能100%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调车安全,又节约了维修费用,连续多年减速顶从未因故障,影响调车作业安全。
担当,坏件里淘金银
“因一个小零件报废整个组件太不划算,实在没有利用价值了,再做废品处理也不迟。”焦天敏认为:“单位犹如一个大家庭,需要每个人爱护、珍惜,维修工更应该有这种担当。”
减速顶调速系统投资为150万元,但减速顶的使用年限为3.5年。维修组发现,减速顶阻碍车轮继续滑行时,顶面的防脱轨装置会紧紧抱住轮缘防止车辆脱轨,无形增大了摩擦受力面。他们在减速顶螺栓、顶壳等位置加装垫片,以改变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少部件磨损,让减速顶使用寿命至少延长了一倍。
减速顶调速系统每年要花18万元维修费,仅电磁阀芯片的维修费占总支出的33%。维修组通过深入摸索,发现因减速顶顶壳和活塞之间积水,导致了电磁阀阀门内部电器元件短路、断路。他们在减速顶头部开了一道3毫米宽的导流槽,及时排掉积水,就能增强电磁阀芯片的使用率。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6万元。
“现在我们能修复减速顶系统的141种零配件,成了干部职工心中的‘能工巧匠’。”王景恒自豪地说,“最近我们对活塞杆的损坏问题立案攻关,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一年又能省10万元的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