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你仅仅只把维修工当成只会拿扳手、螺丝刀、电烙铁的粗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从改造到发明,他们正大步走在创新的路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告诉别人,他们不仅能修,也能发明创造。
【跟帖1140期】走在创新路上的维修工们
一个困扰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机电二队多年的QBZ-80N矸翻笼频繁启动引起短路,造成整个接触器报废的毛病,竟然被54岁的维修工胡道明给攻破了。近段时间,关于这个消息在员工中传播得很厉害,大家除了惊叹,但更多的是对维修工胡道明的敬佩。
7月10日,笔者来到了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机电二队,想正面见见这位胡道明。没想到,当笔者刚说明来意,就有个师傅热情地带笔者来到了胡师傅的工作场所。“那就是胡师傅!”带路的师傅指了指。远远地,笔者就看到一个高个平头男子正在埋头处理一些器疙电瘩。
“胡师傅!”笔者生生地喊了声,随声扬起的是一张布满皱纹的面孔。听说笔者要采访,他的头马上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这和笔者初来时听他们说的一样,胡师傅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只知道埋头苦干。1974年参加工作,爱琢磨的他总爱搞些小发明,大大小小的小发明有十几样,行车不行人水平报警器、六号绞车电阻箱改造到最近投入使用的水位全自动报警器等,无不凝聚着胡师傅的心血和汗水。
当笔者询问胡师傅:“你知道你把QBZ-80N这个开关改造之后在井下可以产生多少价值吗?”
他只微微地笑了一下说:“我设计的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在金钱方面节约不了多少钱。我搞小发明,不仅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已还要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胡师傅的话,深深地感动了笔者。
但笔者最后了解到,一个真空管300多元,按一次换6个,一月换1至2次。300x6x2x12=4320元,还没有计算对其它方面影响带来的损失。要是在安全方面,那作用就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随后,笔者来到了松藻煤矿安修队,见到了被工友戏称为“土专家”的陈长洪。瘦瘦的个子,一头干练的短发,他给人的感觉是特精神。此时的他,正在和工友对井下返出来的电机进行大修,油腻腻的双手不时在开关里捣鼓。有谁能相信,就是这双手利用报废车床加工成的“土家伙”竟然彻底改变了电机大修中传统的錾、铳工艺。很多曾说他异想天开的员工都惊呆了。一直以来,电机大修都是采用传统的錾、铳工艺,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对电机铁芯的损害严重,电机返修率一直居高不下。原来一遇到电机大修,需要三名员工轮流錾、铳三天时间,这让很多员工都叫苦不迭。现在仅需要两名员工半天时间就能完成,曾经的苦活成了大家都乐意干的轻松活。
最后,在松藻煤矿掘进三队,笔者见到了53岁的袁洪康,这位搞发明创造满打满算已有10年的老维修工,奖项一直都与他无缘,可他仍然乐此不疲地走在发明创新的路上。
“没……没……我哪有啥子发明啊!”听说笔者要采访他,袁洪康不自然地用力搓着粗糙的手掌。
“袁师傅,您别紧张,我们只是随便聊聊。”笔者将凳子向他的身边挪了挪,以期缓解他紧张的情绪。在沉默了一阵后,他告诉笔者,参加工作三十几年来,搞发明创造饱受了各种酸甜苦辣。期间有人说他拿连队的材料乱整,也有说他一个维修工,搞好自己的工作就不错了,还搞啥子发明创造。
“你想嘛,自己想搞发明得不到好处不说,还受人气,能不叫人窝囊?”谈到那段往事,袁洪康咧嘴笑了。后来,随着矿上不断加大对创新的鼓励力度,连队对创新的重视。袁洪康搞发明创造的兴趣更浓了。他发明的金属抱箍连锁装置不仅得到了认可,还在全矿得到了推广运用。后来连续不断地就有了前探梁卡子保护链、综掘机便携式材料架等一个个实际型的创新成果。
问他为什么没得到过奖时,袁洪康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人,根本没法用专业的术语去叙述自己的发明。但对于自己搞创新,袁洪康表示他丝毫不在意得未得奖,他在意的是,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能真正发挥出效果,能真正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他就知足了。这不由让笔者想起,在该矿开展的“十佳班组”经验交流会上,当该矿党委书记王泽明问陈长洪,你当一辈子维修工,你后悔不?他回答,我不后悔,一点都不后悔,你就是让我在这个岗位干一辈子,我都不后悔,因为这个工作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我一样的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荣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