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眼中的维修工接人待物怎样?您觉得维修组和调车组之间工作配合怎样?您会用怎样的一句话评价维修组……”7月16日下午,在汉中车务段勉西火车站运转班组,笔者抛出话题,让大家对朝夕相伴的工友们“吐吐槽”。
“减速顶工区6名维修工既是另类的‘粗人’,又是成功逆袭的‘超人’。”运转一班值班员耿建军说,“不容易呀,技改、创新的成果很美,但过程的确艰辛!”
10年前,勉西调车场作业由人工铁鞋制动改为减速顶制动,6名年龄较大、责任心强的调车长 “退役”,转岗到减速顶工区从事减速顶维修工作。汉中车务段近2000名职工,就只有这么一个维修组,也只有勉西站有维修工这个岗位,可以说是千里挑一。
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缺乏、年龄普遍较大,他们也自嘲是“粗人”。人过四十不学艺。当时,这6位师傅年近40岁。40岁才开始干维修,会不会入门太晚?能干好维修吗?减速顶的安全系数可是与职工生命安全、与调车安全息息相关。不仅大家对这个中途改行的“高龄组合”感觉悬乎,说实话,连维修工自己也没底。
多年来,他们一边在现场摸爬滚打积累维护、检修的经验,一边向减速顶生产厂家的师傅们拜师学艺,并多方请教当地有名的技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不仅完全胜任了减速顶保养维修工作,还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多项减速顶使用问题,经厂家验收采纳,有效延长了减速顶使用寿命。能吃苦、爱钻研,连减速顶厂家对这些所谓的粗人们都刮目相看。
“这是一群‘拼命三郎’,手艺好、干活认真,就是有点木讷,或许天天跟机器、配件打交道,让他们不太擅长和其他员工交流,跟社会上开店搞维修的生意人不同......”调车长张拥军娓娓而谈。
修组属日勤班制,白天上班,晚上休息,看起来比倒班制职工轻松,且没有直接的安全压力,工作环境相对运转班组要宽松许多。开始,有几个年轻人想去减速顶工区,现场体验了没几天,又都打了退堂鼓。理由是有一个“拼命三郎”组长焦天敏就行了,哪想到“叔伯团”个个都能“拼”。
维修组没有特殊的待遇和特权,有时为了搞技改、赶维修活件,还得加班加点。今年年初,为了完成所有电磁阀的技术改造,焦天敏和其他5名维修工连续2天2夜没合眼。
6名维修人员遇事爱较真,现场出现问题后,必须当天解决,白天不行连着晚上处理,决不让问题过夜;一个人能力不足,就由攻关组立案攻关。遇到技术攻关组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就长途电话打到上海调速中心去请教专家,接受远程技术辅导。技改或维修成果在现场试验后,又及时将结果反馈到上海。
如此往复沟通,也成了提升技能的渠道。数年下来,焦天敏和自己的团队真正成为减速顶维修高手。上海调速中心对焦天敏“又爱又怕”。怕:事多、较真、不找到症结,不找到解决办法不罢休;爱,这个看似大老粗的人,心思灵巧、是现场成长起来的技术大拿,能给厂家提供很好的革新建议。
“说实话,焦师傅也挺犯愁的,因为还没有带出得意的徒弟。再有几年,维修工们会相继退休,如果不及时培育接班人,减速顶维修队伍将出现断层。”耿建军叹口气说,“现在能吃苦、能耐住寂寞钻研技术的年轻人少了。不过,在大家的建议下,车站已决定从青工里面定向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