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机器设备的修理过程中,班组员工会遇到这样一种犯难的情况,要么工序繁杂,要么操作劳动强度大,或修配技术要求高,或者修理小组配合默契才能完成,但就是要在这样的工序中,去挖掘出创新点。
修理工序中找准创新点
杨建/文 何平/图
7月17日,重庆能源松藻矿山机械厂支架修理二班员工,在修理80台ZYQ3000重型支架关键工序:“修好后的支架前顶梁和支架底座的装配”中,现在这道工序中,因为用上了该班高级钳工严伟和陈思学为首主研的装配机械,从而使这道工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在这道装配工序中,其中底座和前顶梁配装时,起支撑和连接作用重达500公斤的立柱缸,全由几名身强力壮的员工来背扛和使劲推,体力重,劳动强度大,并且还要求装配小团队配合协作好,为此大家发明了一种以地名来统一步调的劳动号子,因厂之北有石壕煤矿,厂之南有打通矿区,所以用“朝石壕扛”,“朝打通扛”的协作号子,背扛者弯腰脸冲地,难以辨别方向,以大家熟习的地名来统一调节用力方向和装配方位,以此求得协作装配的良好效果。
在这种工序下,背扛者用力较大,装配过程中哪里有一点卡,还更吃力了,只有靠硬撑死顶,会带来一种后果,腰肌劳损和腰椎受伤,不见伤口不见血,这是一种暗伤,有些象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安全系数不高。
这种费力的装配工序,在2013年5月走到了尽头,高级钳工陈思学说:“一群有修理技术的机械工人,为什么不能制作一个机械设备来完成呢?光知道使傻力”,有人附和说:“我们班钳工,车工,焊工工种齐全,肯定能够造出来,就要在这种费力的工序中搞出创新”。
说干就干,于是严伟和陈思学等,利用一段时间,经过反复修改,造出了一个由操纵控制系统和液压千斤顶及稳定装置组装起来的机械,在使用过程一人操控控制阀,再有人配合看准连接点,加上指挥起重行车就能很好地装配成功,再也不用人去背扛手推了,装配人员从原来8~12人减少到5~6人,工效有10%~20%的提高,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安全系数大幅提升了,现已经安全装配120多台液压支架。
该装配机械还未命名,还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可能会申请专利,反正大家用起来感觉良好,修理的难做工序中找准了创新点,这种“爽”的感受,修理工们不妨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