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6|回复: 3

科技创新领头“雁”

发表于 2013-7-19 16:00: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太原6月27日电(李天恩)有人曾跟郑京雁说:“你小子真是太顺了,入路不到十年,两次被铁道部授予火车头奖章,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太原铁路局侯马北工务段桥隧工长郑京雁的成绩果真能用“顺”字表达?让我们看看几个“公式”,您就会有答案。
  勤奋+学习=才华
  1989年12月,从军四年的郑京雁分配到了铁路上,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桥梁工,他不像别的工友,在劳累的工作之余,看看电视、甩上两把扑克牌,而是利用在部队自学到的无线电及机械、电工等知识,琢磨上了桥梁各种机械的使用和维修技术,工地上有时电焊缺人,他就拿起焊枪上场,搅拌机小故障和接个电线之类的活,他也会抢着去干。
  当时的桥梁科长喜欢上了这个好学能干的小伙子,把他调到了桥梁大修队。这一调,给了郑京雁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科技知识,不仅熟练掌握了本职岗位上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而且还搞小革新解决生产难题十几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余万元。
  郑京雁崭露头角是1992年5月份。大修队购进一台560立升的搅拌机,但启动电器控制箱落后,搅拌机工作不足两小时控制箱就要使“绊子”,修理起来费工又费时。于是,小郑翻阅了一些资料、图纸、设计制作了一种按钮式自控装置,并增设了自动保护器,小偏方解除了大烦恼,在很长时间内,搅拌机都没有发生此类故障。从那以后,工友们对他刮目相看了,一有毛病,就请小郑来检修,就是工友们家里的电器和摩托车等出现了故障,也请他帮忙修理,小郑也乐此不疲。
  郑京雁在大修队技术全面名气不小,他爱学习的精神更是有名。
  1994年,南同蒲线561km处一个箱涵需要顶进工地,但就在顶进过程中,专用设备320吨顶镐出了故障,配套的高压泵也坏了。由于没相关经验,小郑怎么也修不好,单位从运城借来一套设备继续施工。工程完后,运城厂家提出帮助修理出故障的设备,小郑哪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跟着负责修理的老师傅,递茶敬烟,偷着学艺,人家也着实被小郑的诚意给打动,悉心地教了他不少“绝活”。在那之后,桥梁大修队的顶镐,再也没有因为故障影响过施工。
  1996年2月,单位顶镐用的高压泵老化,段领导决定让他去天津买新泵,搁上别人,去了那么一个大城市,不好好玩玩,也得带点新鲜东西回来。而郑京雁却一头扎进高压泵车间和千斤顶车间,跟着厂家师傅整整学了四天……。
  什么活儿到郑京雁手里,都不算个事,他不仅能熟练操作与维护施工机械,甚至混凝土的配比、浇注、养护,钢筋的制作、绑扎,桥涵设计图纸他也十分精通。
  辛苦+奉献=责任
  从1990年开始,郑京雁开始在工地上独立负责,他们施工的桥涵大都远离村庄,与民工住在一个帐篷里,吃饭也是十分简单,在箱涵处于浇注阶段和顶进阶段,需要不间断施工,没有几十个小时完不了,郑京雁常常是连轴转,夜间施工,他有时候为了提精神,一天要抽三包烟,但是,每当工程完工后,看到行人车辆安全的从涵洞里通过,没有了平交道口的危险,他就感到十分欣慰。
  10月的一天,一位翼城老乡捎话给因施工40多天没有回家的郑京雁说,他父亲已给他定好婚期,限他三日内回家,否则断绝父子关系。不回不行了,当时主管桥梁的副段长知道情况后,调来另一名技术好的同志来替补,给了他十天假回翼城完婚。此前,他还谈过一个对象,还是中专生,因为他后来分到了工务段,女方便和他这个“修铁路的”“吹了灯”,为这他一直没有找。直到父母催的急了,他才见了现在这个对象,俩人见面三个月以后订了婚。按照当地的风俗,两人订婚后就该很快结婚,可是他俩一晃就是两年,全因为小郑总是忙。婚礼结束后,郑京雁和妻子度了不到十天的蜜月,便又匆匆返回到了工地。
  那时的小郑,一心扑在工作上,1992年孩子出生后,妻子想让他调到家门口工作,可是工地太需要他了,小郑向单位开不了这个口。有一次,孩子发高烧看了两天不见好,可是郑师傅假期到了,单位实在是离不开他,硬是在妻子的埋怨声中又上了工地。
  思考+创新=成果
  一枝独放不是春,郑京雁认为,虽然自己能够修理一些机具,但是这样不行,得让周围的工友也掌握相关的修理技术。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教别的同志学习各种机具的维修使用,使许多职工都学会了机具修理,还到别的局交流推广自己的维修绝活,使自己的工作经验得到了不断的推广。
  2001年,因为工作调整,郑京雁又来到了侯月线的翼东桥隧车间,又把琢磨的劲用在了改进改善桥梁设备上,他针对桥梁栏杆除锈难,除锈铲用起来不方便,工作效率很低的现状,经过反复实验,成功制作出了一种“多用除锈铲”。这种铲操作起来随用随换,既省力又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太原铁路局科技创新三等奖;他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勇于创新面对以往平改立施工顶涵过程中,由于工字钢是静止不动的,而箱涵是向前推动的,在线路下横穿工字钢,摩擦力非常大,有时可以把线路顶得跑了方向,面对这样的技术难题,他经过几天几夜反复思考和多次实验,制作成功了一种“滚动小铁车”,将它放在涵顶与工字钢之间,把直接摩擦改为滚动摩擦,不仅减轻了箱涵顶进的阻力,还保证了线路的安全稳定,这项技术创新也被推广到其他工务段平改立的施工中广泛使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今,曾经的小郑已经成为了老郑,现在是翼东桥隧一工区工长的他,已经是太原铁路局为数不多的桥梁高级技师了,但还改不了他爱琢磨的性格,在他二十几年的铁路工作中,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达到了100多项,用自己的智慧和付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6:47:0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9 16:47:20 | 查看全部
如今,曾经的小郑已经成为了老郑,现在是翼东桥隧一工区工长的他,已经是太原铁路局为数不多的桥梁高级技师了,但还改不了他爱琢磨的性格,在他二十几年的铁路工作中,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达到了100多项,用自己的智慧和付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9:03:15 | 查看全部
谢谢兄弟来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