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5|回复: 0

(复读)生命应能承受复读落榜之重

发表于 2013-7-22 08:45: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看完中国青年报7月3日的冰点特稿《高考落榜生之死》,我很困惑,难道死亡真是缓解高考复读落榜压力的唯一选择吗?逝者已逝、生者犹存,我想对所有经历着和即将经历高考、复读的人说:生命应该能够承受复读落榜之重。《高考落榜生之死》中的杨媛,虽然襁褓之中命运坎坷,但她有疼爱自己、视自己为“己出”的父母,她有喜欢自己的同学,她还有属于自己的初开的“情窦”。我看她的遗书,字体娟秀,感恩重情,是个好女儿;我看她的作文,虽谈不上太好,但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这样一个女孩儿,即便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将来也不可能是个普通“农妇”。

  但是,杨媛最终走上不归之路,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是愧对养父母的恩泽,毕竟养父母的亲生儿子已经辍学在外打工;也许,是愧对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规划也曾经那样美好;也许,是难以承受失败的结局……不管如何,心结让她崩溃。而这些心结,除了养父母这个特殊因素,其余怕是我们很多考生共有的恐惧吧。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呢?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如何看待高考、大学、复读,但至少这三个名词所带来的压力应该不如我上学的那个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高考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大学能让一个农民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为“吃商品粮”的干部。而复读,则是一件很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那时候,全村也没有几个能坚持读书到高中的人,一所农村的普通高中,更是考不上几个学生,上高中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现在,大学早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复读也很是平常,甚至考没考上大学,也很少有人议论,至于就业,跟大学的关系已经不是太大。这种环境之下,假如有正确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压力不至于会摧垮生命。而父母的恩泽,报答的方式不一定是考大学一种,假如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继续啃老的话,那与考不上又有何异?关于理想,可以有,但不能过于依赖,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20岁,多好的年龄啊。记得20岁的时候,我已经到学校工作了。我工作时,有很多复读的学生跟我年龄差不多。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复读的女生以为我是学生,问我一些事情,弄得好不尴尬。假如都如此脆弱的话,那谁能承受?其实,考不上大学,或者不适合上大学,可以去学技术,同样能够安身立命;或者说,务农、养殖、经商、打工,哪个不比让生命陨落更有意义呢?我的很多高中同学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们很潇洒,因为他们活得有意义。活得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高考和大学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生命的天平,需要一种平衡,切不可被虚无的砝码迷惑了双眼。生命,应该能承受的重量很大,更何况复读落榜的重量呢?

来源:燕赵都市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